深圳的「史詩級」蝶變:從小漁村到國際創新之城

2020-08-26 15:15
来源:中國新聞網

  从曾经的小渔村华丽蝶变为国际创新之城的深圳,8月26日迎来特区成立40周年纪念日。

  深圳在40年时间裏成长为一座创新之城,被外界描述为「史诗级巨变」。许多人好奇发问:深圳为什么能?

  记者在採访深圳先行示範区研究中心时,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回看40年,深圳的成长不是一般城市线性发展的典型形态,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跃升特徵。

  深圳前身原宝安县是薄田、渔火的世界,33万人口中农民佔92%,1978年城区面积仅3平方公里。1979年该县农民月平均收入约21元人民币,而同期香港工人月平均收入1000元港币。

  深圳先行示範区研究中心把深圳从1980年至1992年的发展时期概括为「低纬求存」,在危机感驱动下「杀出一条血路」。

  回望40年深圳创造的千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第一纪录,相当一部分集中於这个时期。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是「禁区」,放开市场的价格体制改革是「雷区」,打破「铁饭碗」的劳动工资制度改革是「难区」,实行股份制的国有企业改革是「盲区」,深圳都「闯」了……这个时期的深圳迅速走上以「三来一补」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之路。同期,深圳的经济增速远远超过亚洲四小龙。

  1992年至2012年间的深圳,在深圳先行示範区研究中心眼里是「中纬求立」期;一路飞奔的深圳,遭遇了土地空间、生态环境、能源资源、人口等「四个难以为继」;经济一度低迷,股市停发新股,大量外资从深圳迁出,「逃离深圳」的气氛暗潮涌动。

  深圳必须换个「活法」。1993年底,深圳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1999年,深圳举办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2005年,深圳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将深圳列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2010年10月,深圳首次提出要实现从「深圳速度」「深圳效率」向「深圳质量」「深圳品牌」「深圳设计」的跨越。

  这个时期的深圳树立了「创新之城」的形象。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佔全国的40.3%,连续9年居中国内地大中城市首位;涌现出华为、中兴、腾讯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从2012年起,深圳则处於「高纬求强」时期。深圳2012年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範城市」,2013年获得全国首个「质量强市示範区」称号,2017年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典範城市」,2018年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範区」……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於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範区的意见》,这意味着中央寄望深圳从过去的「单项冠军」变成「全能冠军」,意味着深圳要作为国家「战略代表队」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率先冲刺。

  进入新时代,深圳改革创新再出发,又开始了一系列先行示範: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重大平台建设;突出服务粤港澳,实施利港惠港「万千百十」工程……

  深圳先行示範区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观察深圳的发展路径,可以清晰勾勒出与创新高度契合的基因特质和文化特徵。

  ——深圳「有形资源」极度匮乏。匮乏基因衍生忧患文化,使深圳始终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40年来,作为中国最完全、最彻底、规模最大的移民城市,各地区、各民族的源文化在碰撞融合后形成了移民文化,使得深圳成为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新兴城市。

  ——深圳的包容基因。深圳之「容」在於「容人」「容错」「容异」。

  ——深圳是平等基因培育出来的城市。在这个规则说了算的城市,恪守公共秩序已是人们的普遍共识,高扬法治精神更是创新深圳的突出优势,深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深圳是中国主动拥抱世界、主动融入世界,率先与国际接轨的前沿阵地,深圳的开放基因形成了独特的竞合文化,从而使深圳成为开放式创新的发源地、竞争中成长的受益者。(完)

[责任编辑:程向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