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 IMF《亞太區域經濟展望報告》發布會」於 11月12日線上舉行,本次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代表處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聯合主辦。 IMF駐華首席代表Steven Barnett、副代表李鑫等出席會議並解讀報告。報告認為,中國經濟自第二季度以來實現快速反彈,全年有望增長1.9%,2021年或達到8.2%。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則預計,中國今年經濟增長比IMF預期的1.9%可能會好一點,宏觀政策力度預計2021年比2020年有所減弱,同時要密切關注當前總體債務較快的風險。
李鑫表示,在大部分國家隨着疫情得到逐步控制和封鎖措施解除後,經濟活動也開始在亞太地區復蘇。首先是中國在2020年2月觸底之後經濟增長得到了從基礎設施、房地產投資以及出口方面的提振。除中國以外,亞洲大部分國家的經濟活動在4月份觸底,此後各經濟體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的一些指數也開始了不同程度的復蘇。疫情爆發後不久,金融市場上的避險情緒高漲,然後出現了一些資本外流的情況,在最近幾個月也得到了一些逆轉。
IMF預測亞太地區的經濟將在2020年收縮2.2%,較6月份的預測下調了0.6個百分點。李鑫認為,這是人們記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收縮。而與此相對,與6月份的預測相比,中國的前景有所改善,這主要反映出中國經濟在第二、三兩個季度強力的反彈。報告預測亞洲主要的經濟體實際GDP在2021年都會實現正增長,但是除了中國和韓國以外,其他國家明年的經濟反彈都不足以抵消疫情對當下經濟的影響,這就意味着大多數的亞洲國家的經濟在明年都難以恢復到疫情之前的2019年的水平,進一步反映出這場危機對經濟的增長有長期影響,經濟的復蘇也不會一蹴而就。
除中國以外,亞洲其他的新興市場還有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千差萬別,但都受到了這場公衛危機的嚴重打擊,尤其是依賴旅遊業比較嚴重的一些國家所受的危害尤其嚴重。而太平洋一些島國的國際國內疫情並不算嚴重,但因為單一的經濟結構,還有一些國家對旅遊業特別依賴,使得他們受到這場全球公衛衛計的影響,實際是最嚴重的。預計這些國家的經濟體今年將出現10%以上的萎縮,並在明年開始逐步的回覆。
李鑫表示,經濟復蘇將會持續很長時間,潛在產出受到的影響程度將因不同的國情而異,這主要取決於一國的經濟對受衝擊最為嚴重的部門的依賴程度。比如說旅遊業和其他一些技術密集型行業,一國的應對政策,以及有效的資源配置速度和進行經濟結構性調整的能力。
亞太地區的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都出台了前所未有的財政政策,這些宏觀政策給了亞洲各國對抗這場疫情強力的支持,避免了亞洲經濟在疫情期間的進一步惡化。但由於主要是以貸款擔保和其他的一些准財政表外政策的形式體現出來,這些措施的增長乘數效應往往比較低。
李鑫認為,在宏觀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支撐2021年預測的一個關鍵假設,就是經濟復蘇的動力將由今年的公共部門需求順利過渡到明年的私營部門需求。但現在的問題是公共部門的支持將會持續到何種程度仍然是不確定的,是否會發生這種平穩的交接,也有待觀察。「如果這種平穩的交接沒有發生,增長的狀況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樂觀。」
未來亞太地區經濟增長亦面臨的一些風險。李鑫認為,第一個下行風險是,在世界和亞洲範圍內,都不能排除新冠病毒大流行會再度爆發的可能性。第二,地緣政治局勢的緊張,尤其是美中關係的不確定性,也可能阻礙區域經濟的復蘇。第三,金融市場風險厭惡情緒有可能回歸,這也會進一步加劇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資產負債表的脆弱性,對旅遊業和匯款嚴重依賴的一些國家,可能會受到進一步的額外的傷害。此外,這場大流行病對最貧困和最弱勢的群體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加劇社會的不公平性,導致社會動盪的進一步加劇,而且這種社會動盪的加劇,也可能反過來影響最近來之不易的抗疫和鞏固經濟的成果。
「如果中國經濟的復蘇,以及亞洲國家在區域外的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的復蘇能夠實現,都會支持本地區經濟的增長。另外,如果有一種或者多種疫苗在明年能夠大規模的生產和接種,也將是一個重大的利好的消息。」李鑫表示,中國是第一個受到疫情衝擊,並且第一個從疫情中復蘇的國家。假定中國不再會有全國範圍內的疫情爆發以及封鎖措施,2021年中國將繼續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支持,中美在貿易和技術方面的緊張關係沒有進一步升級,全球的經濟復蘇也是將提供提振中國的外需等,基於這些假設,預計從今年下半年到整個明年,隨着居民收入的上升,中國的私人消費和企業投資動力也會逐漸增強,經濟活動將逐步恢復,經濟增長將從政府刺激驅動的復蘇逐步過渡到私人需求驅動的增長。預計中國2020年的GDP增長率為1.9%,2021年達到8.2%,核心通脹將繼續保持溫和,2021年的 c p I將繼續低於危機前的約3%的目標。
李鑫認為,中國經濟正在適應疫情下的一種新常態,在中期來看經濟的規模可能逐年接近但仍會低於疫情前的水平,這主要是由於本次的危機對中國潛在GDP水平造成了較長期的影響,反映出就業損失給勞動力市場帶來的長期影響。公共項目和私人項目投資的不平衡,以及跨部門重新配置資源所需要的時間。另外,隨着人口老齡化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放緩,中國潛在產出增速也會在中長期逐步放緩。
報告對中國政策的建議認為,要保證經濟平穩復蘇,宏觀政策需要繼續提供有效的支持。「我們認為財政政策應該持續保持輕微的擴張,並且從基礎設施支出轉向加強社會保障網絡和促進綠色投資,基於低通脹的現實貨幣政策應該持續保持寬鬆」。他表示,為了維護金融穩定,當局正在密切關注金融系統內的脆弱性,同時要繼續推進關鍵的改革,促進就業和平穩的經濟復蘇。此外,中國還可以在國際社會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幫助全球經濟幫助全球經濟應對幾個主要的挑戰,包括國際間的疫苗研發合作,為低收入的國家提供債務減免,為全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可持續的融資,以及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此外,中國和其貿易夥伴應該共同努力建設一個更加開放、穩定、透明,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貿易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認為,得益於中國較快和較有效的防控措施以及比較到位的經濟支持措施,使得中國經濟較快的率先走出了疫情影響,逐步恢復。前三季度已經恢復到正增長0.7%,預計今年經濟增長會比IMF預期的1.9%可能會好一點,會超出1.9%一點點。他認為,中國還會繼續維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點沒有變化,但力度預計2021年比2020年稍微弱一些。
在趙錫軍看來,2021年大部分的措施會延續,但是有一些不一定再延續了,比如說特別國債的發行,明年是否還要做,可能還要看防禦的一些措施。比如今年金融系統為實體經濟讓利15,000億,「讓利是一次性的,今年做完了,明年金融系統是否還有能力繼續向實體經濟讓利15,000億,我覺得沒有這個能力了。」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的恢復可能更多要依賴於經濟本身活力的上升,經濟本身潛在增長的復蘇。
趙錫軍特別要提醒說,今年年採取了很多包括財稅方面的措施,總體債務上升較快。人民銀行新發布的10月份的數據顯示居民個人貸款增加非常多,存款減少非常多,10月一個月的存貸款缺口加在一起有8000億。如何能夠控制好槓桿和風險,需要密切關注。總體要把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