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鼓勵固然好 強制更重要

2020-11-23 01:38
來源:香港商報

 本港第四波疫情殺到,昨新增68宗確診個案,其中7宗輸入個案,61宗本地個案,創8月以來新高,另有逾50宗初步確診,政府表示不排除推出更嚴厲的防疫抗疫措施。

 為應對疫情忽然反彈,特區政府多措並舉,包括再度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刊憲規定和安排高危群組接受強制檢測;推出紀錄出行場所資料的「安心出行」應用程式等。針對爆疫最嚴重的「跳舞群組」,港府昨首次引用《預防及控制疾病(對若干人士強制檢測)規例》刊憲,要求曾到過14間指明跳舞場所的人士,須接受核酸檢測。此外,為鼓勵市民檢測,政府將為本地感染確診人士提供5000元津貼。抗疫如救火,相關措施是朝着正確的方向走,有助壓抑疫情,但若想港早日擺脫疫情,回復正常,力度依然不夠,政府必須更加進取。

 須要思考的是,香港過去採取的更全面檢測、定點隔離、接觸追蹤、限制社交距離等常設步驟,雖然都起到了控疫作用,但從現實來看,疫情卻一直反反覆覆無法斷尾,始終是治標不治本。歸根究底,相關措施提倡鼓勵為主,而強制不足,令效果大打折扣,按此前的常規方法控疫,恐難以徹底扭轉局面。港府須調整抗疫思維,有決斷的勇氣,力爭實現個案「清零」,經濟民生才有望重回正軌,而強制性的防控則必不可少。

 回顧過去近一年的抗疫,本港陷入防疫措施收緊、放鬆、再收緊的循環,市民生活出行備受影響,社會經濟遲遲無法復常,抗疫成效也變成脆弱、短暫,顯示「控制疫情在低水平」的策略須要改變,實現「清零」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要達成「清零」目標,一方面要鼓勵市民自覺配合防疫措施,另方面須以強制性手段推行實施,這更加重要。很多有效控疫的方法,包括全民檢測,以及加強追蹤密切接觸者等,本港往往是採取自願原則,鼓勵市民參與,但從具體的落實效果來看並不理想,很多人以各種藉口迴避、抗拒。抗疫經驗證明,如果不是強制,即使費用全免或者提供一些誘因,亦未必能讓全民主動參與,令防疫效果無法達至預期,而光靠個人自覺也沒法解決疫情問題。

 疫情一波又一波,是香港社會難以承受之痛,一日未能「清零」,重啟經濟等都是空談,全面推行強制檢測、強制隔離、提升追蹤能力既必要又迫切。專家指第四波疫情的漏洞出現在輸入個案方面,包括未指定全封閉的檢疫酒店,沒有專車安排入住隔離等,說明加強入境檢疫、「強制隔離」才能最大程度做到滴水不漏;而只有全民強檢,才可最快找出隱形感染者,切斷社區傳播鏈。上述抗疫模式已被內地證明是最有效,代價最小,近日內地出現零星個案,當地立即展開大規模社區檢測,「常態化防疫」的同時,也不影響多數人的正常生活,香港應向內地看齊。有人總喜歡強調香港情況與內地不同,惟西方國家如英、意、澳等,在疫情反彈後亦有城市果斷實施封城,說明有好方法「清零」,香港「非不能也」,實要有為也。長痛不如短痛,全社會都應支持和配合「清零」,讓香港早日擺脫疫情。(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

[責任編輯:蔣璐]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