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生態大會在廣州舉行

2020-12-09 14:45
來源:香港商報網
    12月8日,主題為「智匯灣區舒長空,要素作纓縛蒼龍」的大灣區創新生態大會在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舉行。大會通過匯聚高校教授、投融資大咖、港澳代表、各領域專家,有機融合政策、資源、創新為引擎,讓高校科研、技術成果、資本市場、人才、項目、數據、園區、文化等要素資源,共同擘畫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科技創新生態藍圖,打造宜居、宜學、宜業、宜創、宜商、宜養、宜游的「一灣活水」,實現創新生態要素的循環賦能,助力構建大灣區創新生態圈。
 

    大咖對話:共建大灣區創新生態
 
    大會共設置了三場「共建生態對話」,將目光瞄準「創新生態共建」,聚焦「成果轉化、產業化要素」和「資本市場助力創新生態建設」。18位大咖在生態論壇上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為大灣區創新生態建設出謀劃策。大會上,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下稱「大灣區中心」)再踐行國企混改創新實踐,進行B輪戰略融資簽約,充分展現了「政府主導推動+國企牽頭組建+市場化運作」模式平台的先進性和優勢。
 
    原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余健從搶抓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國家科創能力提升奠定了粵港澳國際科創中心基礎,加快粵港澳國際科創體系建設的舉措三部分分析了新一輪科技改革和產業變革的六大特徵。余司長提出:「創新體系很重要,區域與區域的競爭,就是體系的競爭。粵港澳大灣區想要在全球脫穎而出,其中很必要的,就是要建立高校協同的創新體系。」
 
    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院長羅新宇表示,「當前,國有資本成為企業重要的投資主體。未來,國有資本要大力投資在科技創新,特別提出要支持大中小企業與各類主體融通創新,引領帶動大量中小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從而把產業鏈和上下游打通。」大灣區中心不僅是一個科創平台的成功案例,更是國企混改的經典標杆。大灣區中心實現第二輪融資,正是國企混改所體現出來的優越性及靈活性,這也將是未來其他混改平台可以學習和借鑑案例。
 

    打造混合所有制創新模式構建創新生態
 
    作為廣州市列入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建設事項,大灣區中心貫穿「大灣區、國企混改、創新服務、平台」4個關鍵詞在成立不到2年之際,成功進行B輪融資,投前估值3億元。「國企混改」是大灣區創新生態建設的重要一環,大灣區中心通過「賦能式」融資實現混改創新、相互賦能,依託「科技創新資源+產業資源+科技金融資源」3大核心資源,以要素市場化配置理念構建大灣區創新生態。大灣區中心2020年業績預計比2019年增長7倍,預計實現利潤總額達800萬元,預期2021年、2022年的收入、利潤將實現大幅增長。
 
    作為創新生態鏈的一員,大灣區中心以要素市場化配置理念構建大灣區創新生態圈,聯合政府部門、金融機構、高校院所、科技企業等開展大賽、成果轉化對接、知識產權服務、投融資對接、科創板及上市培訓等線上線下活動超過200場,打造了超過20個「灣創」品牌活動,受託運營場地達10萬㎡。
 
    打造N+1+X服務體系,以要素市場化配置理念構建大灣區科技創新生態。打造N+1+X服務體系,即打造N家企業+1個中心+X家機構的橫向模型,和大灣區到各市、區、直達園區的縱向模型。聚集人才、資本、技術、產業等要素資源,精準配置一站式專業化的科技創新服務,致力於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生態的構建者。
 
    據了解,大灣區中心的建設由廣州國發牽頭,總結了過往混合所有制實踐經驗,高度重視產權、控制權和激勵約束機制在推行混合所有制中的重要作用。大灣區中心實踐的混合所有制解放了企業運作的靈活性,企業員工持股平台和戰略投資者合夥平台機制有效提升了企業內生動力和創新力。實施「三不、兩配、一明確」原則,國資不謀求控股地位、不進行實際控制、不參與具體經營,配置員工持股平台和投資者股權流轉平台,明確管理團隊的產權地位和控制地位;堅持股權價值管理,積極運用資本手段;基於廣州國發動態股權管理模型,由產業牽引下的股權管控策略向資本運作下的股權管控策略進行轉變。(記者 朱樺)
 
[責任編輯:薛正軒]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