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30年代,由魯迅先生宣導的新木刻版畫運動,掀起了全國創作版畫的熱潮,翻開了中國版畫歷史新的篇章。當時的版畫創作,從區域上大致可以劃分為國統區與解放區兩大陣營。解放區的版畫創作以革命「聖地」延安為中心,湧現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版畫家,古元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古元作品《合作社》(版畫),33x21cm。
古元從「魯藝」畢業之後,回應毛澤東所宣導的「到大魯藝中去」的號召,深入基層,跟群眾打成一片,對延安和邊區的老百姓,以及土原、溪流、窯洞和棗樹充滿了深深熱愛。他以關注和同情的態度去表現勞動人民遭受剝削與壓迫的苦難,以畫筆和刻刀揭露社會中的反動和黑暗,彰揚人民翻身做主的喜悅與歡欣。
農村合作社,產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農業合作化運動,是建國初期為了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造而產生的獨特農業社會主義經濟組織。古元的版畫《合作社》汲取了中國民間傳統的窗花藝術,畫面前景是一男一女兩位社員,向着相反的方向離開,中景中央,一位合作社經銷員手持一把持平的秤,與背景的建築一樣,整個畫面表現出一種均衡之美。這或許是當時所宣揚的「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公平公正合作社精神的體現。這幅作品既是這段歷史的見證,同時又古元先生深厚造型功力的體現。
古元作品《牛年》(版畫),36x26cm。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好像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血。」(見許廣平《欣慰的紀念》)。在《自嘲》一詩中,他也曾寫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牛是魯迅精神的象徵之一,也是勞動人民精神的寫照。在古元的版畫《牛年》作品中,一大一小兩隻牛栩栩如生,望著同一個方向,好像在注視著什麼。牛的腳下,短而有力的刻線象徵著草地,也是大地——牛之所以安身立命,吸取力量的所在。整個畫面簡潔有力,平實之中自有一種深沉的韻味。 (文:蕭芬琪)
作者蕭芬琪,中國美協會員、美術理論家、畫家、香港大學文學院藝術學系哲學博士,為廣東省嶺東美術館總館長、《嶺東》雜誌社社長兼主編、中國藝苑研究學會副主席、海外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香港美協創會秘書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