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專欄】 大澳花膠罕見珍貴

2021-03-29 11:12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西陲的大澳位處珠江口東岸,與西岸澳門同是監察進出廣東水域的要塞,為軍事據點及交通樞紐。兩澳之間為伶仃洋及珠江出口,河水帶豐富有機物及養分為魚類吸收,故是個鹹淡水交錯的豐富漁場。宋朝時大澳鹽業已起了步,故大澳曾是珠江口上海路運輸及漁鹽商貿的重鎮。

 收藏花膠已成為老漁民溫福明的嗜好了,右邊的是他至愛的黑鰲血肚。

 黃鰲膠值幾萬至幾十萬元不等

 因臨近漁場,蜑家漁民早已植根大澳,當年更佔了大澳一半的人口,這族群相信是最早食用海魚魚鰾的,魚鰾是魚控制自己在水裏浮沉的重要器官,漁民一般稱所有海魚乾魚鰾為魚膠(魚鰾由於藏在魚的肚內,又名魚肚),但白花魚除外,只有乾白花魚鰾才稱花膠,可能魚名有個花字,此外海味商為求統一及美化其名而叫花膠。黃鰲膠及白花膠是極具滋補藥用及食用價值的,以黃鰲膠最為頂級,有公乸之分,以公優於乸,可止血鎮痛,對孕婦產後出血療效明顯也有助傷口癒合,養顏抗老壯陽活血,也可燉湯作菜,故漁民視為傳家之寶看門口良藥,十分珍貴,很少變賣。

 大澳魚檔擺賣養殖的白花魚及黃花魚。

 拍攝時筆者遇上老漁民溫福明,他年輕時從事花膠收購買賣,至今還收藏至愛的黑鰲血肚,他說曾先有英國女教授出價30萬港元,後有韓國教授以50萬港元欲購之,但他不為所動,因為收藏花膠已成為他的嗜好。現時黃鰲膠售價由幾萬至幾十萬元不等,市場亦出現缺貨,更有走私大批瀕危石首魚鰾往內地。

 長條形的乾門鱔魚鰾也可作鱔肚。

 野生白花魚幾近絕跡

 黃鰲魚又稱黃唇魚屬石首魚科,外貌與白花魚相似,只生長於南中國海沿岸十分罕見,是中國特有魚種,為國家二級受保護動物。以往每年農曆年尾至清明期間洄游珠江口鹹淡水交匯處,於近岸暗礁產卵,可能雌雄同行那時才較有機會捕得黃鰲魚。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它是大澳重要漁獲故有大澳魚之稱,八十年代有大澳漁民組成臨時捕鰲船隊,用三四艘網艇以刺網圍捕之。黃鰲魚身可長兩米、重過百斤,故網孔也要一平方呎大,因濫捕及河海污染關係,黃鰲魚早已近絕跡。

 白花魚也屬石首魚科,愛在河口淺海鹹度偏低的水域生長,漁民只稱乾白花魚鰾為花膠,也分公乸,是珍貴膠種之一,現在有野生及養殖之分,可固本培元、滋陰養顏、止血止痛,若燉冰糖對胃炎支氣管炎及久咳哮喘也有療效,白花魚肉可炒球、煲骨湯、炆頭腩,也可曬作鹹魚食用,亦因濫捕及污染國內白花魚也近絕跡,因有經濟價值在東莞虎門及福建有海水養殖白花魚場。在香港曾有漁民在芝麻灣開設白花魚場養殖花膠,希望開漁業新路向。

海味舖出售的白花膠。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澳漁鹽業紛紛衰退,但也慢慢變成旅遊景點,再發展至現在的生態文化旅遊,帶動起零售飲食,零售以花膠魚肚、鹹魚蝦膏為主,現在出售的絕大部分是入口,有內地、印度、孟加拉、非洲及中南美洲。今大澳還有少數海味商從內地入口養殖的白花魚,先取魚鰾曬作花膠,後曬魚身成鹹魚才作價出售。

 花膠魚肚價錢相距大

 有漁民婦女在門前路邊起爐架鑊,把赤魚膠爆炒成魚肚出售吸引了遊人圍觀購買。爆魚肚是漁民傳統做法,目的是要其膨脹鬆脆,浸水發大後可煮成豬皮口感般的軟滑魚肚。過去曾以油炸久放易有變壞的油膉味,故現以鹽爆加工,只要火勢控制得宜,每一兩分鐘翻炒一次約20分鐘便可完成。蜑家人和客家人都十分喜愛吃由門鱔魚鰾爆成的鱔肚,因為其可吸收別的食材汁液增加美味,加上入口軟滑故老幼咸宜。過去有大澳漁民愛在大風浪中以延繩排專釣門鱔。

漁民婦女在路邊起爐爆炒魚肚。

 花膠魚肚價錢相距極大,魚肚五六十元也有交易,此外還有淡水魚鰾可以食用,三者主要成分同是膠原蛋白及蛋白質,那全是豐儉由人的選擇。

 張浩林(民間風俗研究者,曾從事出版美術設計工作,前公營機構攝影師)

[責任編輯:鄭嬋娟]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