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大未來】20多年前的「好苗子」 如今致力粵劇傳承發展

2021-04-20 09:46
來源:央視新聞

 1992年,香港主辦了一場兩廣粵劇藝術展演,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內地年輕人在表演中展現了高難度的南派武術,受到粵劇行家和觀眾的關注。其中就包括早已從香港回來內地發展的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她慧眼識英才,經過多方協調,當年就將年輕人從廣西調到廣州。這位年輕人就是粵劇演員歐凱明。

 粵劇是嶺南文化一張亮麗的名片,也是嶺南文化集大成者。它吸納了多元的音樂、戲劇元素,將梆子、二簧聲腔與粵方言音韻結合,創造性地拓展了中國戲曲的藝術表現。粵劇至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也是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戲曲劇種。「在海外,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

 上世紀九十年代,粵劇深受流行文化和電視的影響,觀眾流失,市場萎縮。要不是紅線女等老一輩藝術家愛才惜才,或許像歐凱明一樣的粵劇「苗子」也就慢慢流失。

 粵劇的保護工作引起了粵港澳三地政府的重視,從2003年開始共同為粵劇「申遺」。在中央政府支持下,粵劇於2009年9月30日正式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既是粵劇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粵港澳跨地域文化交流合作取得的重大進展。

 2009年10月,包括香港粵劇泰斗林家聲在內的三地粵劇名家匯聚香江,在紅館一連多日舉行「粵港澳紅伶齊唱賀國慶」粵曲演唱會,受到粵劇戲迷的空前追捧。

 「2009年粵劇成為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整個粵劇界非常振奮!政府層面也非常關心,大力支持。」回顧這幾年粵劇的變化,歐凱明面帶喜悅,「我們經常走進校園向年輕人講述粵劇的歷史和文化,通過演出讓他們近距離欣賞粵劇的美。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劇場來看戲,這點我覺得最開心!」

 歐凱明來到廣州發展已有28個年頭。他早已不是當年那位雖身懷絕技卻前途迷茫的青年演員,而是成長為一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恩師紅線女已仙逝多年,歐凱明仍對她念念不忘。「粵劇文化同宗同源,有傳統也有歷史。當年紅線女老師帶我們拜訪過香港的很多前輩,一起交流,一起學習……」

 歐凱明曾多次與香港粵劇名家同台演出,一同創排劇目。他說,粵港澳三地在粵劇文化交流和演出方面十分頻繁,只是去年疫情影響一度中斷。現在澳門方面已基本恢復人員往來,就等香港疫情好轉,一切恢復如常。

 歐凱明現有徒弟十餘人,他說粵劇的傳承發展早已不可同日而語。「粵劇發展後繼有人!年輕人也有許多施展才華的地方。」以廣州粵劇院為例,年輕人在演員隊伍里佔比超過一半,「我們格外重視粵劇傳統劇目的學習,傳統的翻打、排場和程式,都要求青年好好學習掌握。」(周羽 陈惠婷 何伟奇 孙冰 张逸凡 周驰森)

[責任編輯:黃逸]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