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大未來】馬興瑞出席「大灣區 大未來」採訪活動 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

2021-04-21 08:44
來源:南方日報

 4月20日,广东省省長馬興瑞在「大灣區 大未來」採訪活動上,向來自中央及上海、江蘇、廣東等20家媒體的150多位記者介紹了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情況。

 馬興瑞代表省委、省政府,感謝中宣部和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給予的關心支持。他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廣東牢記囑託、積極作為,堅決擔當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職責,舉全省之力推進大灣區建設。經過近4年努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三地加快實現硬聯通、軟聯通、智聯通、企聯通、心聯通。

 牢記囑託,廣東舉全省之力推進大灣區建設

 馬興瑞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關心、關注、關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灣區建設前進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總書記的關心厚愛,大灣區建設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凝聚著總書記的大量心血。

 深圳市的傍晚,燈光璀璨。董天健 姚志豪 攝

 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香港親自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簽署,標誌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2019年2月,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中央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推進大灣區建設寄予厚望,從2018年3月參加全國人大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到2018年10月視察廣東,再到2020年10月再次親臨廣東視察,每次都對大灣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為推進大灣區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總書記、黨中央交給廣東的重大使命任務,是廣東新時代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機遇。」馬興瑞表示,廣東省委、省政府牢記總書記囑託,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舉全省之力推進大灣區建設。一是全面準確把握總書記、黨中央戰略意圖,胸懷「國之大者」,着眼「兩個大局」,對標國際最高最好最優,協同港澳高起點、高水平抓好謀劃落實,着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努力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二是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比較優勢,堅持「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東所能」,充分考慮港澳所需所想,積極回應港澳重大關切,更好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三是堅持以大灣區建設為「綱」、以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為牽引,成立省推進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專門組織召開省委全會進行部署,構建了近、中、遠期相結合的貫徹實施體系,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

 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三地民眾獲得感更加充實

 馬興瑞介紹,經過近4年努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合作更加深入廣泛,三地民眾獲得感更加充實,充分展現出「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勃勃生機。2020年,大灣區經濟總量達11.5萬億元,比2017年增加1.4萬億元;進入世界500強企業達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廣東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3萬家,比2017年增加近2萬家。他重點介紹了六個方面成效:

 東莞松山湖機械人產業基地內,自動分揀垃圾的機械人正在演示其功能。董天健 姚志豪 攝

 一是粵港澳三地創新資源加快集聚,開放共享水平不斷提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影響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大灣區能否比肩國際一流灣區,關鍵看創新。粵港澳合力推進廣深港澳科創走廊建設,三地科技設施聯通、科技要素暢通、創新鏈條融通的創新網絡初步形成。一批高水平創新載體建成,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獲批建設,東莞散裂中子源等高端平台加快集聚,廣東布局建設10家省實驗室,與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聯合實驗室。創新資源跨境流動更加暢通,廣東向港澳開放1萬多台大型科學儀器,累計跨境撥付財政科研資金1.5億元。全面實施大灣區境外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珠三角九市累計發放個稅補貼23.9億元,引進近9000名境外創新人才。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更加高效,探索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大疆無人機、雲洲無人船等港澳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順利轉化落地。

 雲洲智能研發的無人船能適應各種海況執行不同類型的任務。董天健 姚志豪 攝

 二是現代化交通體系不斷完善,三地往來更加快捷,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建成一批重大跨境基礎設施,大灣區高鐵里程超過1200公里,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標誌性工程建成通車,從香港駕車到珠海、澳門僅需30分鐘,香港往來廣州縮短至1小時以內。口岸通關效率大幅提升,蓮塘/香園圍口岸、新橫琴口岸正式開通,粵澳新通道、皇崗口岸重建等加快推進,深圳灣口岸貨檢通道、橫琴口岸實現24小時通關,2/3的出入境旅客通過自助方式通關。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加快形成,香港機場擴建、白雲機場三期、深圳機場三跑道等加快建設,大灣區機場旅客吞吐能力超過2億人次、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過8000萬標箱,均居世界四大灣區第一。

 三是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三地市場一體化水平明顯提升,要素跨境流動更加便捷高效。粵港澳把規則銜接作為打破壁壘障礙的關鍵,積極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努力把制度之異變為制度之利。與港澳營商環境規則對接取得新突破,在CEPA框架下探索對港澳實施更短的負面清單,基本實現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依託「數字政府」平台實現港澳企業商事登記「一網通辦」。近3年,廣東新引進港澳資企業5萬多家,實際利用港澳資金3400多億元。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有序推進,廣東自貿試驗區試點開展FT賬戶業務,「深港通」等便利措施落地實施,累計276家廣東企業在香港上市,200多家港澳金融機構在廣東設立分支機構。職業資格認可、標準銜接範圍持續拓展,在醫師、教師、導遊等8個領域,以單邊認可帶動雙向互認,2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註冊執業資格;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三地食品安全、疫苗等技術標準實現互認,粵澳健康碼實現快速轉換。

 四是就業、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合作成果豐碩,港澳居民來粵發展更加便利,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加快形成。更多港澳青年來粵創業就業,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內地就業許可,深入實施港澳青年實習計劃等交流項目,三地合作建設13家創新創業基地,港澳科技創新基金等優惠政策覆蓋在粵創業港澳青年,目前在廣東的港澳青年創業團隊近600個、從業人員超過4000人。民生領域市民待遇全面落實,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動工建設,35家港澳資醫療機構落地、可按規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和醫療器械,廣東中小學在讀港澳學生9.5萬人、高校在讀港澳學生1.4萬人,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達18.7萬人次,廣東面向港澳居民發放社保卡近12萬人。大灣區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圍繞水、空氣等污染問題,實施區域聯防聯控,聯合開展跨境河流治理,保護好供港供澳的一江清水,2020年珠三角地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92.9%。

 珠海市緊鄰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作用舉足輕重。董天健 姚志豪 攝

 五是協同推進前海、南沙、橫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設,形成一大批制度創新成果,有效拓展港澳發展空間。前海聚焦與香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堅持1/3以上土地面向港企出讓,前海深港創新中心等投入使用,累計註冊港資企業1.13萬家,前海合作區註冊企業實現增加值2586億元。南沙聚焦與港澳科技創新、特色金融、公共服務等合作,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加快建設,南沙大橋建成通車,南沙國際郵輪母港開港運營,獲批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累計落戶港澳企業3870家。橫琴聚焦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加快建設,「澳門新街坊」綜合民生項目啟動建設、將為澳門居民提供約4000套住房,澳門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都在橫琴設立分部,累計註冊澳資企業3800多家、近兩年增加2倍。

 六是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開局良好,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雙區」驅動、「雙城」聯動效應充分釋放。大灣區有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是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大力推動深圳先行示範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交匯對接,認真落實中央27項改革舉措和40項首批授權事項,向深圳下放1480項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以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中新(廣州)知識城上升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廣州期貨交易所正式掛牌設立,國家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加快建設。廣深兩市全方位深化戰略合作,深港、穗港、珠澳等合作更加廣泛深入,有效發揮對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的輻射帶動作用。

 推動「十四五」時期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進展

 馬興瑞表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賦予大灣區建設新的重大使命。

 廣東將認真落實總書記、黨中央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點圍繞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共建共享的優質生活圈等方面,加快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梯隊,努力推動「十四五」時期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進展。(吳哲 李鳳祥 唐子湉 曾美玲)

[責任編輯:黃逸]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