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te Partners CPA Limited聯席創辦人葉啟賢:真誠待客贏盡口碑

2021-05-27 00:35
來源:香港商報

 白手興家是不少人的夢想。Elite Partners創辦人葉啟賢於2007年與拍檔創立公司,由開公司初期沒有生意,逐步發展為一家擁有香港十大上市公司客戶數量的企業,更是當中少數沒有國際背景,未經合併的會計師樓。他分享指,從事會計及審計最重要是人與人的往來,他有八成客戶均是經轉介得來,一定要不怕吃虧,與客戶做朋友。 

 Elite Partners屬中型會計師樓,過往服務過的上市公司逾100間,目前有59間上市公司審計客戶,主要業務是提供上市公司、IPO及收購合併等的審計工作,除外亦有上市公司的合規審查、內部監控審閱及意見等,服務對象主要為上市公司,有別於其他會計師樓,較少涉獵公司秘書服務及稅務等,集中專注高質素客戶,重質不重量。

 Elite Partners創辦人葉啟賢提到,自己於香港中學時期無接觸過會計,因在香港成績不好,故被送到澳洲讀書,於澳洲讀Year 11時首次接觸會計,成績便為該省頭十名,感受到自己於會計方面有專長,故一步一步發展,可謂亂打亂撞。他透露,自己回港後即投身會計行業,當時在會計師樓從事上市公司的審計工作,到2007年毅然跟拍檔創業,全因自己喜歡接受新挑戰,當時年輕,想嘗試一下,之後發現創業與管理公司,跟做一個普通審計員有不少分別,自己訂下5年時間闖一下。

Elite Partners創辦人葉啟賢。

 創業初期常吃閉門羹

 他直言,創業初期艱辛,很多時間沒有收入,要更節省,在尋找客戶方面,吃了不少閉門羹,由於客戶主要為上市公司,他們需求的服務及知識較專,要花較多時間解釋,讓客戶知道公司專業和質素兼備加上公司當時規模細,取得客戶的信任是非常困難,故當初是做上市公司部分項目的審計,從小慢慢做起,與客戶建立信任後,才慢慢接到上市公司主要審計項目。

 被問到創業十多年來,他回想自己當年打工時,主力做IPO(首次公開募股)的審計工作,但作為IPO的申報會計師比上市公司審計要求更高,要得到專業團隊認同,包括:保薦人等,而且競爭大,他尚記得當年同行覺得他做不了IPO的申報會計師,指「你點得啊」,他不斷嘗試,不斷失敗,至2016年才成功做到公司第一個IPO的申報會計師。他感謝該名客戶的認同,是一間台灣公司,當時他特意飛到台灣,開首時他亦先坦白公司於IPO的參考案例不多,亦未有成功案例,詢問客戶會否介意,敢不敢嘗試,正好客戶亦是十多年前成立的公司,也是由2至3人開始打拚,由零開始,客戶覺得兩間公司的成長很相似,給予他百分百的信任,憑着努力跟運氣,最終客戶成功在港上市。

葉啟賢(右)出席公開大學獎助學金頒授典禮。

 做生意要有信任

 葉啟賢直言,自己公司屬中型公司,最重要不怕吃虧,給予額外增值服務,例如:一間上市公司要收購另一間公司,其他會計師樓未必會給予建議,但他喜歡見客,會講述風險,提醒客戶要留意上市規則及條例等,這些服務令客人更安心,明白收購後於會計及審計層面會面對什麼問題,這是一個信任。他透露,會計行業有不少人會先答應客人,最終卻不能完成任務,自己則會先了解客人,做到就做,做不到情願當交個朋友,喝杯咖啡,自己不會讓客戶期望落空,會在事前談及將面對的風險及問題。

 他透露,自己八成客戶是經客戶轉介,多數是財務總監、律師、保薦人或交易過程中的專業團隊,知道他做事不錯便會轉介,慢慢從小項目去做,一步一步接到審計工作,例如:現時許多公司停牌,有不少公司找他傾談,能做的他都會做,不能做的他亦不會為了生意騙客戶,這亦是一種信任。

葉啟賢積極參與不同社會活動。

 疫情有危有機 最重要裝備自己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各行各業。葉啟賢透露,疫情對公司有一定影響,幸好公司客戶流失率比其他會計師樓少,又指反而疫情令公司多聘用了一些高質素的員工,雖然外圍環境欠佳,但內裏團隊變得更強,希望透過這段時間裝備好自己。他又呼籲有志入行的年輕人目光要放遠一些,只要捱過一段時間,發展會很好。

 疫情令經濟環境下滑,葉啟賢指對公司有一定影響,特別是客戶現金流方面,幸好公司客戶流失率比其他會計師樓少,許多客戶覺得審計是一個成本,甚至是一個無用的成本,但他希望由客戶眼中的無用的成本,轉化為客戶有用的無形資產,透過提供特別、增值的意見,建立平穩及良好的關係。

 他形容,疫情下有危亦有機,令公司多聘用了一些由四大會計師樓、國際性會計師樓出身的高質素員工,雖然目前經濟欠佳,但內裏團隊變得更強,希望透過這段時間裝備好自己。另外,有些公司之前是四大會計師樓的客戶,疫情下轉而光顧其公司,減低審計成本,他希望透過今次機會與新客戶打好關係,待經濟恢復時大家可雙贏。

 葉啟賢又指,在家工作對公司影響大,疫情最嚴重時公司分成兩組,隔日上班,但審計依靠面對面溝通,同事無法到客戶公司,只可以透過電子郵件問客戶索取文件,公司內部的討論亦要透過網上會議,處理每個項目平均多花了三分一至四分一時間,公司內部系統又要提升,既麻煩又低效率,疫情時看不到同事,有賴中層管理人員多關心及指導同事,提供方向感。

 望獎項推動團隊

 葉啟賢今次取得由《香港商報》頒發的大中華傑出企業家大獎,他表示既驚喜又感恩,自己多年來默默耕耘,對獲得認同十分感動,這亦是對其團隊的一個認同,希望透過今次得獎,鼓勵、推動公司向第四個五年發展出發。

 被問到年輕人於會計行業要如何取得成功,他認為行內的年輕人目光要放遠一些,做會計或審計每日捱更抵夜,工資不算太高,年輕人可能覺得太辛苦,不會考慮,但假以時日,只要通過考試,累積相關經驗後,年輕人的薪金幅度可在短時間內提升不少。他形容,審計是商業的「少林寺」,做過審計後,可以從事許多不同範疇的工行,例如公司會計部、投資銀行、私募基金,最重要是刻苦耐勞,只要捱過了,發展便會順利。

 葉啟賢又強調,創業要刻苦耐勞,不怕失敗,一開始便賺錢是天方夜譚,但只要過到難關便會有明天,最重要是不怕失敗、有目標、有方向,例如其公司主要做上市公司客戶,就只在這客戶群尋找機會,如像其他會計師樓分心做私人企業,則未必有足夠時間處理上市公司客戶,故創業要有定位、做得專、善用時間,最重要有短期目標,再一步一步前進,他自己每5年會訂一個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在2至3年內便達成,第二個五年他希望有20至30間上市公司客戶,第三個五年希望做到IPO的申報會計師,幸好都十分順利,往後第四個五年,他則希望可建立國際性會計師聯盟。

 看重「一帶一路」發展打造國際性聯盟

 【香港商報訊】記者葉珮如報道:不少會計師樓看準國內市場,希望分一杯羹。葉啟賢分享道,希望透過國內經濟發展,向外伸展,透過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平台,將「一帶一路」國家中有潛力的企業帶到香港融資。長遠而言,他希望於「一帶一路」國家增加不同的點,與當地會計師樓合作,打造首個由香港牽頭發起的國際性會計師聯盟。

葉啟賢(右)熱衷出席不同活動,曾在單車節活動遇到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

 「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均是不少商人眼中的機遇。葉啟賢亦不例外,他形容國內商機無限,但已有些飽和,其發展方向是希望透過國內經濟發展,向外伸展,其中「一帶一路」政策提供不少發展空間,「一帶一路」的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有許多具潛力的企業,他希望透過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平台,將這些企業帶到香港,透過融資等為他們提供更多發展資金,拉攏國內投資基金投資,打造雙贏局面,直言自己反而看好這個模式,多於向內地發展。

葉啟賢(右)是「貼地老闆」,經常親力親為。

 看準越南柬埔寨發展潛力

 他又指,特別看好東南亞國家的發展,如越南、柬埔寨等,其中柬埔寨已是中國以外的最大加工廠,發展潛力很大,甚至遠至非洲國家都有具潛力的公司是未被發掘,故他希望於「一帶一路」國家增加不同的點,與當地會計師樓合作,打造一個聯盟,首個由香港牽頭發起的國際性會計師聯盟,透過網絡將優質企業帶到香港上市,創立融資平台,建立一個投資的橋樑,他直言自己已與部分「一帶一路」國家當地的會計師樓有聯繫,相信能發起國際性聯盟成功率不低。(記者葉珮如;部分圖片:蔡啟文攝) 

[責任編輯:程向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