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加密貨幣,是金融創新還是「龐氏騙局」?

2021-05-28 15:03
來源:新華社

 從單價9000美元到超過6.4萬美元,再到一度跌破3萬美元,加密貨幣比特幣在一年時間裏走出「過山車」行情。一邊「造富」,一邊「割韭菜」,劇烈波動表象下,比特幣真實價值幾何?應如何看待加密貨幣?

 不少金融業人士表示,很難評估比特幣到底有沒有實際價值,投資加密貨幣面臨較大風險,投資者應謹慎選擇。

 加密貨幣價值何在

 以比特幣、以太幣和瑞波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並沒有主權信用背書,是通過算法生成的。因此,加密貨幣能不能稱為貨幣,在業內存在較大爭議。

 紐約大學經濟學家努里爾·魯比尼表示,加密貨幣不滿足貨幣的基本標準,不算新形式的貨幣。加密貨幣甚至不能算是資產,沒法計算價值。

 歐洲央行副行長德金多斯同樣認為,很難看出加密貨幣的潛在價值,市場參與者應該為進一步價格波動做好準備。

 具體到比特幣,英國杜倫大學金融學首席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郭傑表示,從供需關係看,一段時間以來比特幣上漲源於總量稀缺、需求上漲。不過,郭傑認為,比特幣價值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也沒有完全按供需關係波動,傳統分析框架只適用於可被投資者明確價值的商品。

 野村綜合研究所研究員木內登英說,比特幣近期波動主要與美國新能源汽車公司特斯拉是否接受比特幣購車的態度變化有關。木內登英認為,正是由於使用價值不明確,比特幣波動性才如此之高。

 是否新一輪金融騙局

 金融史上,「鬱金香泡沫」「南海泡沫」等騙局層出不窮。如今,只在小眾範圍得到認可的加密貨幣卻炒出「天價」,同樣有人質疑,加密貨幣會不會是新的金融騙局?

 新加坡國立大學客座教授白士泮認為,加密貨幣如比特幣原本只是吸引相信區塊鏈技術、擁護去中心化金融理念的人,在小眾社群被接受為支付工具,但近期比特幣價格劇烈波動更源於市場炒作和越來越多的投機者加入。

 郭傑表示,比特幣實際應用場景非常有限,其價格飆升是典型的投機泡沫,與17世紀荷蘭「鬱金香泡沫」相似,甚至可以說是「龐氏騙局」。郭傑說,追捧加密貨幣的機構擅長用晦澀難懂的科技術語,說服投資者相信這是革命性現象,創造市場盲目投資的「羊群效應」。

 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斯圖爾特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哈伊里·圖爾克表示,加密貨幣有不受政府干預監管、跨境方便的特點,受到一部分人追捧。但仔細分析,這種需要不斷有新投資者加入才能提高價格的邏輯基本就是一種「龐氏騙局」。

 監管路在何方

 各國貨幣監管機構普遍認為,加密貨幣用算法隱藏了使用者的身份、行蹤,為非法活動提供便利。同時加密貨幣槓桿率極高,給金融體系帶來風險。

 市場研究機構MRB合夥公司分析師聖地亞哥·埃斯皮諾薩分析,由於央行和政府無法介入加密貨幣交易,因此難以得到官方支持。他認為,美國市場監管機構將進一步採取措施持續監管加密貨幣。

 另據日本《讀賣新聞》網站報道,加密資產交易槓桿率高,在利潤巨大的同時,風險同樣巨大。缺乏真實資產作支撐的加密貨幣交易已呈現「泡沫」態勢。

 美國財政部此前表示,加密貨幣價格飆升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制定了新的金融賬戶報告制度。加密貨幣和加密資產交易賬戶以及接受加密貨幣的支付服務賬戶將納入政府監測範疇。

 除美國外,日本和韓國監管機構均已採取措施,對金融機構持有和從事加密貨幣交易加強監管。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