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脈搏】積極參與科研成果高增值轉化

2021-06-07 01:32
來源:香港商報網

 路敏盈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把深港河套納入粵港澳大灣區4個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反映了中央對香港創科的重視及支持,也顯示香港創科發展空間將更加廣闊。

 應該知道,打造國際創科中心,並不單是政府或科技界的事,可是,綜觀時下的香港社會,尤其是工商界議論和反應不多,更未見有什麼相應的配合大計乃至實質行動。反映了港府及社會仍未意識到「十四五」機遇對香港今後發展之決定性意義。工商業乃香港所長的傳統主幹業。過去幾十年,本港工商界一向市場觸覺敏銳、反應靈活,總能洞悉先機,善用把握到內地發展的新機遇,迅速調整投資策略和方向,以取得最大的資本效益。這次工商界的平靜,到底是因缺乏政府具體的指引及投資項目不清晰,導致仍在觀望等待呢?還是工商界信心不足變得落後保守了呢?

 香港的創科優勢

 事實上,香港的科研力量足以傲視全球,剛成功着陸火星的「天問一號」之「祝融」探測器中,能承受極端溫度的「落火狀態監測相機」就是香港理工大學研製的科創成果。香港的大學多次參與國家的航天科研項目,香港的科技創新力量已成為國家科創體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引擎。

 香港多間大學躋身世界百大之列。香港有24名國家兩院院士、擁有16間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紮實的基礎科研力量和創新能力,在醫學科技、基因組學、疫苗技術、幹細胞技術、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不少已臻世界領先水平。近日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公布的「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結果顯示,獲評審的約1.6萬個香港高校研究項目,涵蓋了生物、醫學等領域。其中,25%獲評為最高級別的「世界領先」水平,45%為「國際卓越」水平,反映了香港建創科中心的優勢。

 然而,多年來,港府不少部門與官員觀念陳舊,長期持守「小政府、大市場」和「不干預」的管治思維,不作為不進取,即使在百年變局的新形勢下,依然只當「守護者」而不是「引領者」,動作小而且慢。其實發展「國際創科中心」2002年香港建設科學園時就開始提出來了,2017年在習近平主席關注並指示下,雖定位落實但進展緩慢,科研產值及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效果不彰。主因恐怕還在港府「家有金鹿唔識脫角」。

 通常的一種說法就是,香港缺乏產業鏈、香港在製造業北移後出現的「去工業化」和「製造業空心化」,使香港的科研在產品轉化及工業實際應用方面,受到嚴重制約。因此,儘管香港在科研科創有不少優秀成果,多年來卻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彰顯經濟效益。面對深圳科技創造的經濟奇跡,以及中央要求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形勢,香港種種原因依然蹉跎歲月,無法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距離中央對港的期望要求仍很遠,與深圳比更「差一條街都唔止」。

 科研與商貿打造雙贏之路

 很多人就不明白,感覺特區政府在與深圳以及大灣區的科研合作上一直處於被動地位,對於如何更多調動本身資源,發揮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科創發展,也作為不夠。事實上,充分發動和利用香港工商界積極投入,以實現科研成果的高增值轉化,是推動GDP含金量,帶動其他產業發展,促進實體經濟高質發展的必需舉措。缺乏工商界參與,建設國際科創中心只會事倍功半,後繼乏力,難以實現持續全面的發展。

 過去3年多,港府已投放了超過1000億港元的政府儲備以落實多個創科項目,目前,政府在本地科研方面的總開支已升至每年約450億港元,即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0.73%增加至了1.5%。全靠政府以庫房儲備去投放創科項目,既吃力又難做大做強。近20多年來,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累計已不少,各大學和科研機構所取得的科創成果亦相當豐碩,特首林鄭月娥也表示,這些卓越的科創成果,將支撐香港多領域事業的發展。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嘗試更多地把科研與商貿結合起來,把一些科研成果出讓工商界或與其合作,並通過在灣區興建廠房生產,開發成技術應用或商品,打造一個以科研促商貿、以商貿養科研的雙贏之路呢?

 「十四五」規劃公布以後,特區政府有很多新的設想,特別是在全力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科技園方面,港深已成立工作組,推進科創合作等。我們期望社會各界對發展創新科技需要凝聚更多共識,特區政府思路要更開放一些,方法要更開闊一些。香港要有緊迫感,誠如前行政長官梁振英所警誡的:國家「十四五」規劃很可能是香港「最後機遇」,若港人未來五年沒有很好把握大灣區發展的黃金機遇,必將「蘇州過後無艇搭」!

[責任編輯:謝燁挺]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