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地一部紅色題材熱播劇《覺醒年代》,不僅收穫了老、中、青甚至小學生的喜愛與追捧,還帶火了劇中出現的很多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舊址。北京箭杆胡同內一座不大的四合院就成為其中之一,許多市民不懼盛夏的炎熱慕名前來參觀,這裏曾是陳獨秀在北京的舊居,也是《新青年》編輯部在北京的舊址,是當年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標誌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1917年初,其應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同年,《新青年》編輯部遷到現今北京東城區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號(當年門牌號為9號)的這座清代四合院。院落不大,只有南北房和靠街門一間倒座小房。院子隱藏在曲折狹窄的胡同里,毫不起眼,如今不用導航很有可能找不到,但其位置又堪稱「風水寶地」,處在東皇城根以內,西邊則以故宮為鄰。
陳獨秀在這裏居住了近三年,《新青年》也在這裏發展壯大。期間北京大學新派人物紛紛加入《新青年》撰稿行列,並從1918年1月出版的第4卷1號起,《新青年》由陳獨秀個人主編改為同人刊物,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劉半農、沈尹默、陶孟和等組成編委會。李大釗、魯迅等一批文化先驅在《新青年》上高舉民主、科學旗幟,對中國封建主義思想文化進行猛烈批判,給落後的中國以極大的震動,影響了一代青年。
迄今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就發表在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5號。陳獨秀旗幟鮮明支持「德(民主)、賽(科學)兩位先生」的《本志罪案之答辯書》則發表在第六卷。新文化運動倡導者還在《新青年》上討論各種社會問題,批判舊理論、舊道德、舊文化,宣傳闡發民主思想,比如在第二卷六號刊發惲代英《結婚問題之研究》等。1917年《新青年》發表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鼓吹白話文學。在1918年陳獨秀執編的第四卷第一號開始全面嘗試白話文和新式標點。《新青年》第九卷5號上發表《中華女界聯合會改造宣言》,倡導男女平等,成為女性解放宣言。第七卷六6號出版「勞動節紀念號」,首次大規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發表蔡元培「勞工神聖」題詞、孫中山「天下為公」題詞等。這些當年充滿革新的文章和實踐,至今看來依然令人內心澎湃。
十月革命後,圍繞《新青年》是否應當傳播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陣營內部發生激烈爭論,爭論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一部分人成長為馬克思主義者,另一部分人則繼續沿着資產階級道路走下去。經過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一批先進分子從激進民主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新青年》成為五四運動的號角,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陣地。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夕,《新青年》發表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的文章達130多篇,一篇篇文章就像閃電一樣照亮了那個時代。
1920年2月中旬,為躲避北洋政府的拘捕,陳獨秀由李大釗護送離京返滬。《新青年》編輯部也隨之遷往上海。第七卷第四號開始在上海編輯,但雜誌版權頁上刊登的編輯部地址仍是箭杆胡同九號。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新青年》一度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機關理論刊物,直到1926年停刊。
雖然從創刊到停刊只是短短十年,但《新青年》見證了五四前後新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的歷史過程,在黨的創建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要載體,擔負著並出色地完成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向國民宣傳自己信仰和主張的特殊使命,忠實地紀錄著共產黨人的初心。
《新青年》猶如那個時代青年界的晨鐘,振聾啟聵。無數前輩艱辛探索與付出,為我們走出了一條光明大道。如今,《新青年》所描述的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已經基本實現,正如有學者言,「在新的社會基礎上覺醒,不斷解放思想,深刻領悟五四時期先進中國人確立的救亡、啟蒙、科學、民主、社會主義等時代主題的當今意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也是寫給《覺醒年代》最好的續集。(香港商報駐京記者 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