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嶺南大學指政策研究院院長莫家豪領導團隊進行的一項調查,旨在剖析老有所為涵蓋的因素,證實建構長者友善環境有助香港長者實現老有所為,相關論文亦已在劍橋大學出版社最新一期學術期刊《Aging & Society》上發表。
據了解,研究團隊分別於2016至2018年進行兩輪地區調查,透過面談方式訪問了1638名60歲或以上、居在已建成新市鎮—荃灣和正發展新市鎮—離島的香港市民,當中有806名受訪者居於荃灣、832位受訪者居於離島。
嶺大提到問卷有53條問題,受訪者需要評分,當中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6分代表非常同意;而結果發現兩個調查地區的老有所為因素一致,包括社會氣氛(尊重和社會共融)、公共服務(社區支援和醫療服務)和建築環境(戶外環境和建築物),惟兩區受訪長者的經濟因素(薪金、津貼)與他們對老有所為看法並無關聯,反映無論長者居於香港哪一區,其個人需求感受是一致;長者亦可能希望參與生產性活動,例如照料他人或其他就業方式。
調查的兩區綜合評估發現,荃灣區受訪長者對改善戶外環境和建築物需求較離島區受訪長者高,而離島區受訪長者對加強社區支援和醫療服務需求則較荃灣區高;調查亦顯示若果能提供以社區為本的各種服務去吸引長者參與,並培訓他們掌握新技能,可提升他們參與生產性活動意願。
香港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院長莫家豪提到,實踐老有所為概念能減少長者對他人的依賴,並透過持續參與社區事務促進個人健康;調查結果發現公共服務(社區支援和醫療服務)與老有所為成正比關係,長者亦可能希望參與生產性活動,例如照顧他人;研究團隊因此建議不斷賦予長者獨立能力,加強香港推行生產性福利主義,以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經濟負擔。
莫家豪認為,其中一個解決方法是推廣老有所為概念,而英、美、加拿大及澳洲也實施延長或完全取消退休年齡,推動長者繼續參與生產性活動;人口老化社區也必須從現時公立醫院提供服務為主導,發展成以基層醫療服務為本的醫療系統,使長者在醫療方面擁有更多自主權,未來亦可以在社區參與生產性活動。(圖源: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