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日),國家航天局舉行了嫦娥五號任務第一批月球科研樣品發放儀式,這標誌着月球樣品科學研究工作正式啟動。後續,國家航天局將根據地面應用系統的樣品處理進展,陸續發布新的科研樣品。初步計劃下一次月球科研樣品借用申請評審安排在今年9月。
首批發放的月球科研樣品共17.4764克,被分為31份分別發放給13個科研機構。其中包括了光片樣6個157.6毫克,岩屑樣13個868.8毫克,粉末樣品16.45克。
去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圓滿完成月球樣品採樣返回任務,帶回了屬於中國人的月球樣品。在樣品返回地球後,地面應用系統的科研團隊就對樣品進行了處理,目前第一批發放的樣品通過表取獲得。待鑽取樣品完成處理後,也將公布樣品信息,供科學家進行申請和研究。
自嫦娥五號成功帶着月壤返回地球之後,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月壤到底長什麼樣子?今天,我們來一睹它的真容!
通過肉眼看到的月壤,就像黑色的沙土,但顆粒更細,並且乾燥沒有水分。但是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月壤,不僅有了色彩,形狀也各不相同。
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地面應用系統總師李春來介紹,這個是我們的月壤,原始的、沒有經過任何破碎磨製的月壤在顯微鏡下的狀況。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月球岩石原來應該是玄武岩,它破碎崩解以後,有的東西還是保持它原有的礦物的組合特性,我們一般叫岩屑,就是岩石的碎屑,只是物理上變小了,但它所有的原來的結構構造、礦物的關係還是保持跟原來的玄武岩一樣。還有一些礦物的話,它已經變成了單礦物,就是每個礦物都互相分離了,礦物之間它就獨立出來了。你看黃色的,我們一般認為它應該是橄欖石,褐色的通常應該是玻璃,還有白色的一般都是斜長石,還有一些深色的一般應該是輝石,這是玄武岩裏面最主要的幾種礦物成分。
李春來介紹,不同於地球表面的土壤,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月壤的顆粒都相對較小。目前,嫦娥五號採集的樣品,平均粒徑大概只有不到10微米。他表示,月球表面的環境非常惡劣,它在太陽光照射的時候有零上160度左右的溫度,在沒有太陽光照的時候,它是零下180度左右的溫度,340度左右的溫差,會使岩石不斷經歷熱脹冷縮,就會崩解掉。另外一個原因是,月球表面它會受到很多的小天體、小的碎塊對它進行撞擊,這也是它物理上破碎的一個因素。
此外,李春來表示,由於月球表面沒有磁場,太陽風能夠直接轟擊作用於月球表面的岩石,日積月累就會使岩石破碎甚至粉末化。也有零點幾微米的,也有幾毫米的這樣的顆粒,甚至有厘米級的顆粒,這都有,但是平均來講不到10個微米,就是非常非常碎。這跟我們原來的想法和我們原來的認識還是不一樣、不一致的,與阿波羅樣品也不一樣,是非常細的月壤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