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疫情溯源鎖定「德爾塔」 這麼「毒」,怎麼防?

2021-07-31 11:39
來源:中新網

 江苏南京疫情持續受到輿論聚焦,20日至30日,南京已經有190例確診病例,疫情波及地區已涉及多省市。

 今年以來,零星散發的疫情在多地出現,一個名詞也不斷進入公眾視野——「德爾塔毒株」。從廣州疫情到瑞麗疫情,再到此次南京疫情,不斷敲擊國門的「德爾塔」,到底該怎麼防?

 在全球興風作浪的德爾塔

 7月30日,南京的疫情新聞發布會上,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丁潔介紹,南京本輪疫情為同一個傳播鏈,疫情源頭為7月10日的俄羅斯CA910入境航班。此外,南京已經完成52個相關病例的病毒基因的測序工作,均為德爾塔毒株,病毒基因組序列高度同源,提示為同一個傳播鏈。

 因為南京疫情,「德爾塔毒株」這個經常出現在國際新聞中的專業名詞,開始成為國內民眾討論的話題。

 德爾塔毒株最早於去年10月在印度發現,世衛組織將其命名為B.1.617,並在今年5月31日用希臘字母δ(德爾塔)命名。

 這一毒株具有病毒傳播力強、更加適應人體、複製快、體內載量高,病人轉陰速度慢、治療時間長、容易出現重症等新特點。

 按照世衛組織的說法,「德爾塔毒株是目前發現的傳播能力最強的新冠變異病毒」。世衛28日介紹,目前,德爾塔變種病毒已傳播至132個國家和地區。

 7月28日,南京街頭一處核酸檢測點,醫務人員在夜色中為市民進行核酸檢測取樣。中新社

 德爾塔有多「毒」?

 事實上,南京疫情,並非中國第一次與德爾塔正面交鋒。今年以來,廣東、雲南等地都曾出現德爾塔毒株導致的新冠疫情。

 例如,今年5月至7月,德爾塔變異毒株就曾在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引發疫情。

 在雲南瑞麗,今年7月檢測的7份新冠病毒陽性樣本測序結果亦表明,基因組序列與德爾塔變異株高度同源。

 德爾塔有多「毒」?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子健曾表示,從廣州疫情觀察,德爾塔病毒變異株的傳染性和傳播能力顯著增強,潛伏期或者傳代間隔縮短,在短短的10天內就傳了五六代。

 今年6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曾這樣形象地描述:「只要在發病前4天跟病人處在同一個空間、同一個單位、同一個建築的都算為密切接觸者」。

 德爾塔的蔓延速度也有國際數據佐證。據美國疾控中心統計,在今年5月,美國新增病例中感染德爾塔毒株者僅為1%,而現在,德爾塔毒株感染者約佔近期新增確診病例的83%。

 按照世衛組織本月20日發布的全球疫情分析,預計德爾塔將在未來數月成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

 它有個「極不典型」的特徵

 按照鍾南山的分析,德爾塔毒株病毒載量高,一旦人體感染了德爾塔毒株,在身體裏的病毒載量比以前的普通株高。潛伏期短,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大概為1到3天,甚至有些在24小時內就發病。

 此外,核酸轉陰時間長,病人感染上普通的病毒株,經過治療後7到9天後核酸檢測就轉陰性,但此前廣東100多例病人中,平均轉陰時間為13到15天,差不多高一倍。

 除了病毒本身,中招德爾塔毒株的患者還有一個重要特徵:發病症狀極不典型。

 「南京這次德爾塔毒株感染以後,早期症狀可能就僅僅表現為乏力,或者嗅覺障礙,或者輕度的肌肉酸痛。所以說它的症狀非常不典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江蘇工作組醫療救治組專家、東南大學副校長、重症醫學專家邱海波介紹。

 基於這一特徵,邱海波特別提醒,正是因為症狀極不典型,民眾在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的同時,也要及時關注自身健康狀況。

 7月26日,南京「火眼」實驗室正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加緊搭建,工作人員調試設備。中新社

 迎戰德爾塔 疫苗還管用嗎?

 南京疫情發生後,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楊毅本月22日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南京本輪疫情的確診病例中,絕大部分都接種過疫苗。

 那麼,我們接種的疫苗,防得了變異病毒嗎?

 按照專家觀點,這一問題的答案依然是明確的:疫苗依然有效,接種刻不容緩。

 對於南京疫情,楊毅表示,接種過疫苗的病例,總體上症狀都比較輕,轉為重型病例的概率明顯較低,病程也比較短。說明疫苗接種仍具有保護作用。

 鍾南山也曾在6月表示,國產常用疫苗對德爾塔變異株是有效的,大家應該加快「應接盡接」步伐。他提到,德爾塔毒株的傳播中,主要的、重症的病人多為老年人,同時也有孩子,這兩組人群應加強疫苗接種。

 7月29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董事長楊曉明對媒體表示,通過在實驗室中,將接種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後形成免疫人群的血清,與席捲全球的多個新冠病毒變異株進行交叉中和實驗,發現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對包括德爾塔毒株在內的4個典型的變異株,都能夠實現交叉中和,換句話說,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仍能提供有效保護。

 科興生物首席商務官楊光也表示,科興生物也將科興疫苗接種者的血清與不同變異株進行了中和抗體實驗,看到了顯著的效果。

[責任編輯:黃鶯]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