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淩晨,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在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5歲。
王文娟(上圖),越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26年12月出生於浙江嵊縣。王文娟是越劇「王派藝術」創始人,她戲路寬廣,在不同時期創造了各種不同的舞台形象。在表演上善於描摹人物神態、傳達內心感情,素有「性格演員」之稱;其唱腔情真意切,運腔平緩委婉,深藏一種內在的力量。其飾演的代表作品和人物有:《追魚》中的鯉魚精、《則天皇帝》中的武則天、《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忠魂曲》中的楊開慧、《西園記》中的王玉真、《孟麗君》中的孟麗君等等。
「台上演戲要複雜些,台下做人要簡單點」
榮獲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王文娟積極投入劇院體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團長。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2008年,當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獲第2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終身成就獎」。2019年4月,獲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10月26日,獲2019年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戲劇家」稱號 。
「台上演戲要複雜些,台下做人要簡單點。」這是越劇名家王文娟老師的人生信條。一如這個信念,舞台上光芒四射的王文娟老師,台下非常簡樸、謙和且真誠。
紅樓情緣 王派藝術
1958年,與徐玉蘭合作的《紅樓夢》首演於共舞台,王文娟塑造的「林黛玉」成為了不朽經典。1962年,越劇電影《紅樓夢》上映,出現了萬人空巷的熱烈場面,王文娟飾演的林黛玉也是深入人心。為了演好這個人物,王文娟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還立下 「演不好砍我頭」的「軍令狀」。演戲時,王文娟非常注重林黛玉複雜多層次的情感。為了入戲,在後台她都不太講話。演戲前三天,呆在家裏不出門,靜下心來看《紅樓夢》的書,看劇本。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王文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越劇「王派」藝術。在王文娟看來,越劇的希望和興旺,就是靠接力棒,一代代傳下去。因此她一直在指導學生,不管是對專業演員,還是業餘學生,她都要求很高,一絲不苟。她常說:「要成為一個好演員,必須要多練功,多實踐。演員是比較特殊的,手、腿、嗓子、眼睛等都是工具,每個工具都是要訓練的。」
即便年事已高,王文娟始終不斷學習、思考,心繫越劇、心繫舞台。傳承經典的同時,王文娟認為,還一定要注重創新發展,多創作有影響力的好的劇本好的作品。要承上啟下,出人、出戲、出精品。
伉儷情深 46年相濡以沫
王文娟和孫道臨的愛情常常被人們稱作是「舒伯特遇上了林黛玉」,他們兩人從最開始相識相知相愛到往後歲月的相濡以沫,都是一段人間佳話。
王文娟老師家中的電視機櫃的一角,擺放着王老師與先生孫道臨的合影
王文娟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農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姑娘,孫道臨出生在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成長背景也是大相逕庭,可緣分就是如此的奇怪,他們還是衝破層層阻礙走在了一起。初次見面,孫道臨就被眼前這個氣質非凡的女子給吸引了,而王文娟也因為孫道臨身上散發的書卷氣和紳士風度,對他十分有好感。
孫道臨做了導演之後為王文娟拍了她喜歡的《孟麗君》的越劇電視劇,為王文娟圓了多年的夢。
王文娟、孫道臨结婚照
1962年,王文娟與著名電影演員孫道臨喜結良緣。幾十年來,這對藝術夫妻伉儷情深,相濡以沫。兩人有過一次正式合作,是1996年拍戲曲電視劇《孟麗君》,道臨先生擔任這部戲的總導演,並參與劇本改編。那時兩人都已經是古稀之年。「我以70歲高齡扮演17歲的少女。每天凌晨就起來,化三小時的妝。拍攝時是夏天,在40多度的高溫下一拍就是五六個小時,里外衣服都濕透了。因化妝緣故,中午不能吃飯,只能吸流汁充飢。」
2007年孫道臨為他傳奇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和王文娟度過了46年的歲月。
王文娟悲痛的說到:「從此那個並肩同行、分享悲喜的人,那個不可替代的人,遠去了……」無法體會當時王文娟的內心是多麼地悲痛。
自稱「天資平平」逆襲越劇「女神」
王文娟老師毫不忌諱地說自己只學到小學三年級,自稱 「天資平平」。那麼她是如何逆襲成越劇王派創始人、無數觀眾心中的越劇「女神」的呢?
學藝生涯
她回答:無非是肯下一些純粹的「笨功夫」。
在王老師家臥室的門口處,掛著一張很大的紙,是她用毛筆寫的「核心閱讀」,內容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優秀作品的指示,「寫在紙上,記在心上。每天走過都可以讀一讀」。王老師認真地說:「我們要努力創作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三精』作品。這一點,過去、現在、將來都將永遠是文藝人不變的『初心』,永遠的使命。越劇是草根文化,它的特性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所以我們要始終紮根人民群眾,為人民大眾服務。」
回顧王文娟老師的一生,她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作為一名人民的文藝工作者,是如何把藝術人生與家國命運、時代責任緊密相連的。
頂圖:王文娟塑造的「林黛玉」 。上海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