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庫研究員吳家俊
在剛結束的東京奧運會,港隊共獲一金二銀三銅共6枚獎牌。港隊的戰績,自然牽起全港市民對體育發展的興趣,立法會本月將討論「制定未來十年體育政策及發展藍圖」,湊巧月初國務院公布《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就提升國民健康提供方向,本港不妨參考《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完善本地政策之餘,兼與內地接軌。
該計劃大致方向包括:場地建設、舉辦賽事活動、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推動體育產業、人才的質和量兼顧和智能化體育服務。
場地建設方面,2023年底啟德體育園預計完工,特首日前亦表示加快興建體育學院新設施大樓。舉辦賽事活動方面,疫情前本港籌辦多次世界級體育賽事,七人欖球賽、街道馬拉松等等,證明港府一直有留意這方面,但疫情擱置了不少大計,港府應認真考慮,疫情下是否什麼都辦不了?東京剛示範了疫情中的奧運。
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方面,本港明顯未有政策,當中可聯繫退役運動員轉型問題,他們可以擔任指導服務,為學校、社區、機構提供專業指導;本港出色的運動項目,相關人才更可以到大灣區推廣指導,市場龐大。薪火相傳也是為運動員退役打算,轉任裁判、活動管理、醫療康復支援等都是出路。港府應花點資源投入研究。
推動體育產業方面,體育產業新經濟本來應該是香港的強項,除傳統體育用品之餘,社會要鼓勵體育人才參加各類活動,讓不同界別人士接觸體壇,配合本地靈活的商業模式,協同效應下啟發出更新穎的產業,不是不可能。
人才的質和量兼顧方面,本地有投放「香港運動員基金」「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能力提升基金」等,願意花錢,質量能相應提升嗎?這方面有最多爭議,近日有建議改革香港新高中考試的體育課程,加重實習考試,或仿效一些先進國家,規定每名學生必須的體育課堂時數下限,至少可提升學生對運動的興趣。這方面是社會各界最喜歡討論的。
智能化體育服務方面,注重科技與體育結合,在市民層面,利用在線、雲服務平台獲取體育資訊,例如公開比賽詳情;體育設施電子地圖,提供培訓報名、健身指導等線上服務;社區層面,雲賽事、虛擬運動,電子科技更易激發青少年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全港層面,配合本地高速穩定通訊網絡,市民可以輕易從手機隨時隨地觀賞比賽,港府購入奧運轉播權和本地科技基建的幫助,居功不少。
國家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能啟發本港體壇多向思維,為制訂本地體育政策提供參考。(圖源: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