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我國遼代冶鐵技術已達近代工業水平 將開發成旅游景點
延慶大莊科礦冶遺址群考古現場。 本報記者程功 攝
繼2011年在延慶發現水泉溝冶鐵遺址之后,延慶大莊科礦冶遺址群考古又取得新進展:最新考古勘探,發現了該地區從采礦到冶煉的遺跡,并且找到了冶鐵工匠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今天(17日),市文物局在延慶大莊科礦冶遺址群現場向媒體公布了這一發現。
發現
礦山、冶煉、民居、作坊俱全
據介紹,從2011年10月至今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聯合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對延慶大莊科礦冶遺址群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工作,并開展了文物保護及科技考古研究工作。
近三年的勘察考古發現,延慶大莊科礦冶遺址群主要由礦山、冶煉、居住及作坊遺址等構成,分布區域主要位于水泉溝、鐵爐村、漢家川、慈母川等地。此次考古調查、勘探,不僅發掘了幾座冶鐵爐,而且還發現了從采礦到冶煉的遺跡,并且找到了冶鐵工匠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遺址類型比較系統、豐富。
其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礦山五處,分別為榆木溝礦山、東三岔礦山、香屯礦山、東王莊礦山、慈母川礦山;發現冶煉遺址四處,分別為水泉溝冶煉遺址、漢家川冶煉遺址、鐵爐村冶煉遺址、慈母川冶煉遺址。在冶煉遺址處,共發現煉鐵爐10座,其中水泉溝冶煉遺址5座,漢家川冶煉遺址3座,鐵爐村冶煉遺址2座。冶煉遺址均位于一半月形黃土臺地邊緣處,呈緩坡狀。臺地所處為河流二級階地。目前已發掘清理煉鐵爐4座。
除了冶鐵的“工作區域”,此次考古還發現了礦工的“生活區域”:共發現居住及作坊遺址三處,分別為水泉溝居住及作坊遺址、鐵爐村居住及作坊遺址、漢家川居住及作坊遺址。
進展
生活區已發掘3000平方米
文物專家介紹,水泉溝煉鐵工匠的居住、生活區以及作坊遺址,位于煉鐵爐遺址東北側,距煉鐵爐約100米,東距懷九河約30米,占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今年考古人員已發掘了其中的3000平方米。
據介紹,在發掘清理時,已發現的出土文物主要有遼代瓷片、瓷器殘件、陶質板瓦、北宋錢幣等;在遼代地層下,考古人員還發現了房址、灶坑、道路、灰坑、炒鋼爐遺址等。此外,瓷碗、醬釉罐、陶罐、硯臺、銅錢、耳墜、紡輪等生活用品,也為一窺當時礦工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房屋由于破壞較為嚴重,沒有一處十分完整的房址,只殘存著用石塊砌成的部分房基以及部分柱礎石等。但是從中也能大概看出房屋當時的基本構造:坐北朝南,由院門、院墻、正房、東西廂房組成;院落平面呈長方形,院墻東西長24.3米,南北寬10.6米,墻體殘高0.18至0.6米。房屋上部原覆蓋有灰陶板瓦,現已塌落。
意義
還原遼代礦工技術與生活
文物專家表示,大莊科礦冶遺址群的發現非常重要,反映了遼代冶鐵技術已經達到近代工業水平,2011年挖掘出土的一臺距今1000多年前制造的冶鐵爐,在距今500年前也屬世界領先水平。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北宋時期中原地區的冶煉水平。
此外,延慶大莊科礦冶遺址群是目前國內發現的遼代礦冶遺存中保存煉鐵爐最多,且爐體保存相對完好的冶鐵場所,其基本形貌清晰可見。爐內結構完好,鼓風口清晰可見。發掘所揭示的爐型結構為正確認識中國古代冶鐵高爐的爐型結構演變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記者了解到,這一遺址群將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未來會開發成旅游景點,成為北京極具特色的工業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