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廖聲田
通訊員 鄧道理 寧奎
三千奇峰拔地起,八百溪水蜿蜒流。7月上旬,穿行張家界武陵源鄉間田野,山花爛漫,清爽宜人,綠水、青山、特色民居、美麗田園,一幅幅鄉村水墨畫撲面而來。
今年1月31日,在省委扶貧開發推進工作會議上,武陵源被定為全省率先脫貧“摘帽”的兩區之一,為我省“十三五”脫貧攻堅開好局、起好步創造精準扶貧經驗。
奇峰聳立,直指蒼穹。“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武陵源區委區政府立下“軍令狀”,將脫貧攻堅定為今年頭等大事,堅決實現整區脫貧、率先“摘帽”。
“一戶一檔,不落一人”
走進協合鄉楊家坪村嶄新的村部,宣傳欄里,44戶預脫貧幫扶和42戶鞏固幫扶對象表格外醒目。
“都是挨家挨戶復核,一項一項‘摸’出來的。”村支書姚安國說,現在的建檔立卡數據更加精準,復核公示無異議后,做到一戶一檔,不落一人。
今年1至2月,武陵源抽調51個單位870名黨員干部進村入戶,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與幫扶政策對接進行全面摸底。3月18日,又召開精準扶貧數據復核會議,31支幫扶工作隊再次入戶復核,扎扎實實干了半個月。
武陵源區扶貧辦主任李祥永介紹,該區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對象實行干部一對一幫扶,對已脫貧對象進行鞏固,對預脫貧對象加大幫扶力度,確保今年脫貧。
6月26日中午,楊家坪村貧困戶李付正剛從村里禾田居生態旅游蔬菜基地“上班”回家。翻開李付正家的幫扶檔案,基本情況、幫扶計劃、幫扶措施落實情況一目了然,滿滿6頁紙,填寫項目達70項之多。“查看5項,缺什么幫什么。”李付正家的幫扶人、區委組織部紀檢員謝明說,從健康、勞力、住房、教育、收入來源5個方面對癥下藥。李付正給記者算賬,基地“上班”每月可收入2000多元,參加合作社稻田養蟹2畝,一年可獲純收入2萬元。“今年脫貧一點不成問題。”李付正樂呵呵地說。
見檔知人,見檔知情。經過復核準,武陵源摸準了攻堅“硬骨頭”。全區共有18個貧困村、1117戶貧困戶、3505名貧困對象要“摘帽”,另外還保證2014、2015兩年間2317名已經脫貧需要鞏固對象徹底告別貧困。
“三個一律免職,不脫貧不脫鉤”
6月22日上午,武陵源區交通運輸局干部鄧學龍帶著10多名幫扶隊員,踏著泥濘在田間小道急走。
在他們身后,武陵源景區北大門、昔日最遠最窮的泗南峪居委會正悄然“走出深閨”,今年4月,獲評我省第二屆“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
“人氣越來越旺,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正值旅游旺季,貧困戶彭清和忙著招呼住宿的客人。3月份,他在區交通運輸局幫扶下,將自家房子改成特色客棧,找到了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作為泗南峪“第一書記”,鄧學龍每月同幫扶隊員一道,至少駐村2天以上,設法引導21個貧困戶參與旅游產業實現脫貧。
3月9日,武陵源脫貧“摘帽”戰役打響,選派29名處級領導包村、51個區直屬單位聯村幫扶、31名單位班子成員擔任第一書記、870名干部直接幫扶貧困戶。
“一票否決,三個一律免職,不脫貧不脫鉤。”武陵源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熊衛國表示,出臺史上最嚴的考核問責制度,未按要求建立健全《貧困戶幫扶檔案》的、受到區委3次以上通報批評的、幫扶計劃不落實影響貧困戶脫貧的一律免職,“護航脫貧攻堅,不完成任務誓不罷休!”
“產業扶貧,不愁‘窮帽’摘不掉”
壟成行,綠油油。夏日微風中,武陵源區協合鄉菜葛長勢喜人。
“工資14000元,流轉租金1400元,入股分紅500元……”李家崗村貧困戶陳初名算著上半年的收入樂開了花。
他說,以前4畝田地種水稻玉米,收成不過3000元。現在土地流轉給菜葛合作社,并以土地作股參與分紅,平日里在基地打工,“一份地可以掙到三份錢。”
斷窮根,靠產業。
早在2013年,武陵源被列為全省首個旅游產業扶貧整區推進示范區,采取直接幫扶、委托幫扶、股份合作等方式,讓貧困戶享受“紅利”,像陳初名一樣掙租金、薪金、紅金的“三金”貧困戶達到30%。
今年5月,武陵源“鄉鎮主導、股權到村、收益到戶”產業扶貧模式得到省扶貧辦肯定和推廣。
如今,在武陵源,“魚泉貢米”、“天子山辣椒”、禾田居生態蔬菜、寶峰菜葛、中湖丹桂、土家織錦“乖幺妹兒”等旅游產業“一村一品”風生水起。
精準施策,精準發力,武陵源財政今年拿出一個億,啟動包括鄉村旅游、特色產業、易地搬遷在內的“十項行動”。其中“三鄉十村”鄉村旅游工程,在桃花溪、插溪峪兩條線路上,打造美麗鄉村,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力爭2020年,全區鄉村旅游接待規模達到335萬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到24.8億元。
“落小、落細、落實,不愁‘窮帽’摘不掉!”武陵源區委書記朱用文堅信,無限風光在險峰,眾志成城,必定能打贏脫貧“摘帽”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