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龔舒斌報道:最近五年來,是安徽發展史上極不平凡、極富挑戰的五年,是安徽大建設大轉型大提升的五年,是江淮兒女獲得感不斷提高、幸福感不斷增強的五年。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肩負艱巨繁重的發展任務,安徽審時度勢,精准施策,頑強拼搏,開拓創新,實現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開創了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
輝煌的數字印證著非凡的發展:過去五年,安徽省生產總值由2011年1.5萬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2.2萬億,年均增長達到兩位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4900億元增加到89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從1.2萬億增加到近2.4萬億,五年間翻了近一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1.8萬元增加到2.69萬元。
曾經貧窮落後的農業大省面貌早已是成年往事,安徽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匹黑馬,走出安徽特色的發展之路。
工業經濟邁上中高端
今年1-8月份,安徽工業經濟實現增加值6313.3億元,增長8.5%,比全國高2.5個百分點,居全國第6、中部第2位。
講速度,比的更加是發展質量和效益。今年前7個月,安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976.4億元,增長17.6%,比全國高10.7個百分點,居全國第四位、中部第一位。
保持中高速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近五年來,安徽省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積極搶抓發展機遇,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安徽工業呈現出有規模、有速度、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良好發展態勢,曾經的農業大省正以嶄新的姿態傳遞著昂揚向上的發展信號。
數據顯示,2015年,安徽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9817.1億元,比2010年增長93.2%,年均增長14.1%。2015年末安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969戶,五年年均增加數居中部第2、全國前列;五年間工業對安徽經濟增長的貢獻達56%,冰箱、冷氣機、電視機、洗衣機、水泥、汽車等優勢產品產量穩居全國前列。
安徽工業在全國的爭先進位,靠的是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引領發展潮流,靠的是技術改造讓老樹發出新芽。近五年來,安徽堅持改造傳統產業調存量、培育新興產業優增量、淘汰落後產能做減量,著力構建產業新體系,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十二五」期間,安徽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裝備工業、電子信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總量均比2010年翻一番。規模以上工業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比由2010年的29.8%提高到2015年的35.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由2010年的29%提高到2015年的36.9%,六大高耗能產業增加值占比由2010年的28.5%下降到2015年的26.2%;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由2011年的16.4%提高到2015年的22.4%。
相比於科技創新,技術改造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一條捷徑。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工作作為調整產業經濟結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推進工業強省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和抓手,安徽堅持高起點、大規模、不間斷地實施企業技術改造。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省技改投入還不足3000億元,到2015年,這一數字已經擴大到5600億元,總量提升了近1倍,年均增長超過18%;五年間,安徽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滾動實施了8100多個(8189個)技改項目,累計完成技改投資2.2萬億元。技術改造,花出去的是改造資金,實現的是技術升級,得到的是企業和產業的轉型升級。過去五年,全省共開發2000多項省級新產品,2015年,新產品實現產值6400億元,比2011年翻一番。五年砥礪前行,不懼風險與困難,安徽省新型工業化進程不斷提速,工業成為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主引擎」,助推安徽邁上科學發展、全面轉型、加速崛起、興皖富民的新征程。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今年4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專門到小崗村視察指導並召開座談會,釋放出不斷加大農村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的強烈信號。
如何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安徽給出答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近五年來,安徽省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一目標,通過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加速推動安徽由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生態農業強省跨越。數據顯示,2015年安徽全省糧食總產達到707.6億斤,比2011年增加了80.5億斤,創下了曆史性的「十二連豐」,位居全國第6位。
糧食增產了,農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了。2015年,全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跨過了10000元大關(10821元),比2011年增加了近4600元,年均增長15.4%,增幅連續5年高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GDP增幅,扭轉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
安徽省糧食實現「十二連豐」,關鍵在於農業科技創新。2015年,安徽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提高到60%,高於全國近4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由60.8%提高到71.6%,高於全國8.5個百分點。啟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行動,開展發展專用品牌糧食試點,建成300個綠色增產示范片(區)、示范村、示范家庭農場和705個糧棉油高產創建示范片,實施優質專用品種、新型肥料、綠色防控藥械等綠色生產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安徽農業徜徉在綠色的田野上,呈現農業豐收農民樂的喜人狀態,這其中離不開11.7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辛勤耕耘。目前,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了11.7萬家,他們以流轉等方式在全省2921.9萬畝耕地上實現了規模化、標准化種植,耕地流轉率達到46.8%。在此基礎上,農業新產業、新業態蓬勃興起,2015年,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超過了9000億元(9151.5億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
一批新型「農場主」也湧現出來,他們突破傳統,大量承包流轉土地,創新發展新型產業,在田間地頭興建農場、果園場,實施農業產業化規模經營,不僅自己致富,還帶動廣大鄉鄰致富奔小康。截至2015年底,全省經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達33592個,較上年增長78.1%。據農業部公布,安徽省家庭農場發展數量全國領先,約占全國總數的十分之一。
當農業與互聯網有機結合,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安徽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形成示范帶動效應,使農業現代化水平達到更加智能化的層次。
以「互聯網+農業」為驅動,一批「新農人」讓安徽農產品實現了「網上賣」,2015年交易額達到176億元,安徽正以互聯網思維,引領著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電商經濟點燃綠色引擎
現代服務業的大發展,是安徽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構築現代產業新體系的重要支撐。今年前8個月,安徽省3711家規上服務業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616.9億元,同比增長12.6%,增幅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營業收入增速穩居全國第9中部第2位。
近五年來,安徽省積極出台政策「組合拳」,促進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由2011年末的4863.6億元增加到2015年末的8206.6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由32.2%提升至37.3%。
創新創業大潮引領下,安徽電商經濟如雨後春筍般生根發芽,不斷實踐跨境電商「買全球、賣全球」的願景!
在安徽,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現代流通方式快速普及,繼綜合賣場、超級市場、倉儲式商場、便利店、專賣店等新型流通業態迅速發展後,電子商務迅猛發展。2015年,全省限上企業達到9895家,實現零售額4415.1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49.6%,比五年前提高17個百分點。目前,安徽15個國家級電子商務綜合示范縣建設成效初顯,已建成縣域綜合公共服務中心共17個、配送中心14個、鄉村級服務網點1953個、在線線下「特色館」27個;京東、蘇寧、淘寶三大知名電商落地安徽。
服務業集聚區作為服務業集約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對增強服務業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2011年,安徽省啟動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五年來,安徽省共批覆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100個,截至2015年底,集聚區累計完成投資2834.6億元。
通過省級集聚區示范帶動,安徽省現代服務業集聚水平明顯提升。據初步統計,截至2015年底,集聚區累計完成投資2834.6億元,入園企業17407家,吸納就業人員56.7萬人。100個省級集聚區中,營業收入達50億元以上的11個,入園企業超過100家的29個。2015年當年新增服務業集聚區35家,集聚區實現營業收入共計3135億元,同比增長63.2%,完成稅收94.7億元。
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吸納就業能力的提升,更好地發揮了就業主渠道作用。第三產業吸納的就業人數由2011年的1483.5萬人增長至2015年的1713.8萬人,占全省就業人員的比重超過39.4%。
盤點安徽過去五年的發展軌跡,回顧各項工作的「成績單」,這張充滿精彩與希望的試卷,已用一組組翔實的數據給出了答案。面對下一個五年,新一輪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安徽人民耕犁當下、志在未來,前進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將迎來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