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吳敏 通訊員吳建平報道:11月21日,安徽歙縣萬人在大型“保護古城人人有責”展版上簽名。當日是《歙縣徽州古城保護條例》頒布實施之日,還舉行了“歙縣國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30周年紀念大會,特別邀請了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賀雲翱講授“歙縣徽州古城牆申遺文本解讀及工作建議” 。
歙縣始建於秦,築城於隋,府縣同城近1400年,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徽文化的核心發祥地。歙縣古城牆主要包括府、縣城牆及潮水門、德勝門、臨溪門、新安門、問政門。府城牆始建於隋朝末年(617年),起初城廓略小,唐中和二年(882年)擴建規模。縣城牆建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前抵府城、後枕問政、左臨練水、右據石壁”,計千丈,高三丈,上寬一丈五尺,下寬二丈,周七裏許(面積約1.30平方公裏),設四門。現存古城牆保留約1500米及潮水門月城、南山門、府城子城,另有南、東兩譙樓。1991年以來該縣先後投資8000餘萬元對古城牆進行修複保護。
黃山市首部地方性法規
歙縣是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國家5A級景區。“徽州古城曆史文化資源眾多,徽州古城保護面臨很多難題和尷尬,亟需明確法規保護管理。”今年1月中旬,出席黃山市六屆人大六次會議的劉宏軍等20名代表聯名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提請啟動立法程序,依法制定《歙縣徽州古城保護管理條例》的議案”,呼籲立法保護古城。
代表的議案反映了社會各界的呼聲。黃山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地方立法工作,歙縣古城的立法很快被擺上議事日程,並認真推進落實。3月3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程迎峰一行前往歙縣調研條例起草工作。6月中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研究決定正式啟動徽州古城保護立法程序。9月30日召開的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審查批准了該條例。
據統計,期間共召開座談會、征求意見會等40餘次、參加人員達200餘人次,起草小組對《條例》進行9次大修改、50餘次小修改。條例共5章42條、約4000字,分為總則、規劃與保護、管理與利用、法律責任、附則。條例明確了立法依據、保護范圍和原則,並確定歙縣政府統領、相關單位部門負責施治、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機制和徽州古城管理保護機構的職責;對“徽州古城”給予了明確的地名指向,確定了保護范圍。
10月18日,黃山市人大常委會在歙縣徽州府衙召開條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