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本地新闻

全國龍舟邀請賽相約銅陵古鎮大通

2017-06-15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6月15日從皖銅陵市政府獲悉,2017年大通古鎮“隨心車杯”全國龍舟邀請賽將於6月17-18日在銅陵舉行,日前各項准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屆時龍舟競渡的曆史勝景將重現在郊區古鎮大通的鵲江上。

  據了解,大通古鎮端午龍舟競渡盛景已經持續了兩千多年,主要是紀念第三次遭遇流放在此遊曆的愛國詩人屈原。兩千年來龍舟競渡不僅是端午時期的一道盛景,也融入到了大通的民俗民風中,成為當地的傳統。

  不一樣的大通古鎮曆史

  大通鎮是第六批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古名瀾溪,唐代設置水驛,宋元豐八年設鎮,扼九華,望黃山、臨皖江,依銅都,是長江中下遊的地理分界線,長江三角洲最後一個天然的深水良港,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南名鎮。大通地處長江下遊南岸,建鎮已逾千年,曆史上曾與安慶、蕪湖、蚌埠齊名並稱安徽“四大商埠”,清末民初時有“小上海”之美譽,坐落在皖南國際文化旅遊區核心區,是獨一無二的江心古鎮。區域面積70.72平方公裏,人口2.3萬人。境內山、丘、洲、圩並存,生態自然資源豐富,交通區位優越,是銅陵的西南門戶,重要的無公害蔬菜、水產品基地,物流集散地,佛教聖地大九華頭天門所在地,安徽“兩山一湖”北大門,其中和悅老街為安徽省級文化遺址保護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曆史文化底蘊使得大通古鎮在2016年,成功獲批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

  這是一座水氣潤澤的千年古鎮。作為長江沿岸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南重鎮,鼎盛時期,居民達10萬餘人。據史志記載,大通是春秋周景王八年(公元537 年)吳楚兩國爭霸“鵲岸之戰”的發生地;西漢設“銅官府”開展“梅根冶”。六朝時名為瀾溪,唐代設水驛。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設鎮。這裏臨江、含湖、依山,風光旖旎。作為舊中國通商口岸,這裏旅遊資源豐富,擁有悠久深厚的曆史文化遺存。建於元代的瀾溪老街,是安徽中南部近百年來不同時期建築自然展示街,是活著的曆史街區。

  這裏有曆史悠久的九華天門。大九華頭天門———大士閣,是銅陵最大的禪林寺院,距今400年,清乾隆時禦賜“九華山頭天門”,寺內晨鍾暮鼓,香火鼎盛,香客如雲。這裏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主教堂鍾樓由西班牙神父解佩義1871年所建,與大士閣遙相呼應,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成為古鎮最負盛名的人文景觀之一。

  長江江豚的天然故裏

  這裏是長江江豚的天然故裏。這裏的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條件對白鰭豚、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場所,實現世界上首例人工管護下江豚的繁殖,是國家AAA級景區,已有10多個國家和50多位鯨類專家學者來此考察、講學,是省、市青少年科普和環保教育基地、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學科研基地與社會實踐基地。

  這裏有煙波浩淼的湖光山色。被譽為“水中沙漠”的新洲萬畝沙灘與長龍山、祠堂湖山水相映,天然成趣。素有“禮佛故道”之稱的青通河源於九華後山,與新安江、青弋江齊名,是徽商生意往來的重要水上通道。煙波浩淼的祠堂湖,湖中半島景色秀麗。湖邊瀾溪古橋距今600餘年,臨橋遠眺,可感受古渡口的繁華。“長江四大名磯”之一的羊山磯,孕育了大通才子佘翹《量江記》的橫空問世。和悅老街,三街十三巷,八大商幫、老商號以及史上極具影響的報館、招商局、銀樓等,鵲江龍舟賽、龍燈、舞獅、民謠與茶幹、白薑、小磨麻油、藤編等構成獨特的人文元素,綻放出清明上河圖般的繁華景象。先後榮獲“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文明村鎮”、“國家衛生鎮”、“中國農村改革典型鎮”、“全國新農村建設典型鎮”、“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小鎮”、“安徽省旅遊特色小鎮”和“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等榮譽。

  看今朝,這裏有龍舟競渡,這裏佛光朗照,這裏是東方美人魚白鰭豚的故鄉,這裏是江南水鄉、夢裏家園……這座具有獨特的人文曆史和自然風光的千年古鎮正以嶄新的姿態,承九華、黃山大旅遊之風,融入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范區和江浙滬經濟圈,依托自然景觀和古鎮文化、水文化、鹽文化、宗教文化品牌,打造集文化觀光、曆史考察、教學科研、佛性修養、生態休閑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一展中國曆史文化名鎮的魅力,迎接五湖四海的賓朋,展示“風情、水韻、生態、和諧、發展”的名鎮魅力。

  市級非遺:大通鵲江龍舟賽

  大通古鎮位於吳頭楚尾,古時是吳越氏族安居的江南水鄉,生活殷實,民風敦厚,市井文化亦俗亦雅。傳承綿延了兩千多年的民間習俗“大通鵲江龍舟賽”是民間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更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同樣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展現了郊區人民激情澎湃、激流勇進的新時代風采,彰顯著“堅韌不拔,創新求變,奮勇爭先”的郊區精神。

  大通曾是周景王八年(公元前537年)吳楚春秋爭霸時“鵲岸之戰”的發生地,擁有安徽“龍舟之鄉”美譽。大通與和悅洲之間,是五華裏長的鵲江,水勢相對平緩。在靠和悅洲一側設龍舟比賽場,其內外道水速差較小。加之河道寬窄適中,兩岸都可供人觀看。比賽現場鑼鼓聲、水手的呐喊聲和觀眾的助威聲彼此相聞,相互感染,是龍舟賽的天然競技場。

  據史料記載,大通鵲江龍舟賽可追溯到唐代之前,主要為紀念華夏文化先驅屈原,並祈求風調雨順、安居樂業。舟有兩種:一種是參加競賽的龍舟,一種是彩舟供觀賞遊玩之用,也叫花船或戲船。唐代詩人張建封曾著《競渡歌》對其雄偉壯觀的場面進行了詳盡描述:“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明朝嘉靖年間,銅陵縣知縣李士元也寫過一首七律《觀競渡》:“龍舟神捷飾雄文,揚子江邊午日溫。鼉鼓彌天降怪物,蘭橈擊水出忠魂。追風麟甲黃頭合,照銀鋒芒白浪分。世俗不知孤憤意,綠陰深處列壺飧。”該詩記述賽龍奪錦的激烈熱鬧的場景,是一首贊頌鵲江龍舟賽膾炙人口的詩篇。

  大通龍舟以本地居多,在長江的支流———鵲江上舉行。參加鵲江競渡的龍舟按大通鎮、河南嘴、和悅洲及清字巷四個地區分別組成四支龍舟隊,每支龍舟隊的龍舟顏色都不同,分為黃龍、紅龍、黑龍和菜花龍。每一種顏色的龍舟身上還分別寫上:天、花、地、白四個大字。端午時節鵲江兩岸便自發形成一個熱鬧的小集市,每到五月初一,五顏六色的龍舟聚集在鵲江上,除了進行賽前的准備和熱身活動外,還進行一些水面上的祭祀活動。

  清末民初是大通鎮鼎盛時期, 享有“小上海”美譽,幾乎每年端午節,鎮上的“八大商會”都要牽頭組織龍舟競渡活動。近代有記載的龍舟賽事,最早於1927年的端午節,為歡慶北伐戰爭的勝利。解放後,黨和政府都很重視大通龍舟競渡活動。1955年的端午節,安慶地區專員公署在大通舉辦了規模較大的龍舟盛會,有1市10縣的11支代表隊參賽。

  大通劃龍舟的興盛期是在改革開放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1984年端午節,安徽首屆龍舟盛會在大通鵲江舉行,參加龍舟競渡的有安慶、蕪湖、馬鞍山、銅陵等地市的6支代表隊雲集古鎮大通。比賽期間,大通鵲江上,鼓聲陣陣,裝扮得五彩繽紛的數條彩龍船,你爭我奪,頑強拼搏,兩岸人山人海,觀者如潮。這屆龍舟賽被人們稱之為建國以來最隆重、最熱烈、最壯觀、最安全,也是給當地群眾帶來最多經濟實惠的一次龍舟盛會。1985年,大通成立了龍舟協會,並連續四年在大通鵲江上舉辦龍舟競渡,還三次組織女子龍舟隊,代表安徽參加全國龍舟大賽,寫下了大通龍舟史上輝煌的一頁。2000年的世紀之交,適逢龍年,大通鎮人民政府舉辦了千禧龍舟盛會。這屆龍舟會,雖說只是大通鎮自己組隊比賽,但一改過去只在端午節這一天的習俗,將龍舟盛會的時間定為五天,農曆五月初一至初五。2002年,是新世紀的第二年,又舉辦了大通龍舟節暨皖江民間商會經濟論壇會,更加豐富了大通龍舟的內涵。此後,又陸續舉辦了多次規模性的龍舟競渡賽,一直延續至今,在全省乃至全國的龍舟文化中聲名鵲起。

  鵲江擂鼓喚詩魂,屈子淩波一笑溫。作為一項群眾廣泛參與、世代傳承的重要民間體育文化活動,大通鵲江龍舟賽曆史悠久,規模宏大。龍舟賽用的龍舟由匠人精心紮制,工藝精致、氣勢宏偉,極具文化價值,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有較大影響。龍舟賽的習俗,雖緣起於對詩人的懷念,但賽龍舟更是炎黃子孫不屈不撓不懈追求的表現,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從古至今,世代相傳,久經不衰。

  楊綱要

[责任编辑:潘洁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