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峰在坯體上描繪釉下彩裝飾紋樣。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林穎萍報道:
編者按
“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江西景德鎮自古以來,集各地良工,匯五大名窯,成就了千年瓷都的輝煌。
老樹着花,馥郁彌香。全國乃至全球各地成千上萬的藝術家,懷着朝聖的心情來到景德鎮尋找藝術之夢與文化發展機遇。孫振峰就是其中之翹楚。他以特有的歷史感受與藝術實驗精神,融合繪畫與瓷畫,開創瓷藝新形式。
孫振峰,字撼岳,號釣夫,齋號:蘭竹草堂,又號半閑館主,1960年生于安徽淮北,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师,中國工藝美術家學會會員,中國陶瓷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繪畫年鑒主任編輯,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师,安徽省工藝美術家學會理事,景德鎮陶瓷研究所特聘高級畫师,上海楚天畫院副院長,李苦禪書畫研究會理事,景德鎮陶瓷學院客座教授。
他自幼受父輩影響,勤習書畫,潛心臨讀古人筆墨,汲取各家之長,作品既有北派的粗獷,又具有江南的細潤,形成自己的獨特畫風,作品在國內外數十家報刊、雜志發表,在國家和省市級大展中獲獎,作品被美國、德國、瑞士、新加坡、日本、台灣及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友人及收藏家所收藏。
孫振峰認為,“將國畫獨有的藝術語言簡單地復制到陶瓷上是狹隘的,它必須結合陶瓷工藝自身的特點,才能呈現出完整的藝術效果。因此在創作過程中要依據陶瓷的造型與材料的特性,隨器造型,使得繪畫與造型相得益彰。”如何融合好陶瓷繪畫的材料和國畫的技法,突出陶瓷自身“泥與火”的藝術語言,是其不斷求索的。
窯火依舊,瓷業興旺。大批藝術家、工匠、年輕創客漂泊千里,在這里找尋着陶瓷夢想,他們敢于突破前人技法和傳統工藝,給陶瓷注入新鮮血液。
在景德鎮,拋開浮躁,各取一隅,讓其獨有的藝術特性與陶瓷創作碰撞出徇爛的火花,孫振峰用畫筆勾勒出一條詩畫雋永的獨特瓷藝之路。
淮北國畫大师的瓷緣
孫振峰手繪300件青花釉里紅瓷瓶:鐘馗神威圖。
景德鎮,是一片各色鳥聲流轉、枝葉斑斕的林子,有草木清香隨濕潤的風吹過來,吹到臉上酥酥的,恍若有電觸碰到身上的某個開關,你不由得進去欣賞,或不由得待下來,在這林子里做點什麼。
一大批國內外藝術家紛紛來到景德鎮,他們或在中華陶藝村、明清園、三寶國際瓷谷等地聚集而形成創作群體,或與各個美術院校、藝術研究所、畫院的本土藝術家“以藝會友”,成為特聘畫师,有的干脆自立門戶建立藝術工作室或開辦創作基地。景德鎮悄然再現“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這一盛世瓷都景象。
孫振峰便是其中翹楚。年近五十之時,淮北人孫振峰進行了第二次遷徙,上一次是6年前從淮北到上海,而第二次卻是從上海到了贛北小城景德鎮。同樣,兩次遷徙都是為了藝術,第二次遷徙則是因為陶藝而毅然決然,即使意味着重新開始,但陶藝的魅力無可阻擋。
2008年,孫振峰第一次來到景德鎮,就搜羅了一車陶瓷回家,震撼于陶瓷的魅力,開始研究陶藝。“當時簡單的以為不就是在瓷器上畫畫嗎,有何難?于是我就開始嘗試在陶瓷上繪畫,結果並不像我想象的那麼簡單,陶瓷繪畫有很多講究,我嘗試自己調料,畫出來還不錯,燒出來就一塌糊塗了。于是,就有了再來景德鎮的想法。這一來,我就不打算走了。”孫振峰回憶道。
來到景德鎮後,孫振峰除了與景德鎮的陶藝家交流幾乎足不出戶,潛心學習陶藝。數月後,他已可以掌握一定的料性,用多厚的料已胸有成竹。在構圖上,也已熟悉陶藝的構圖技巧,並深知留白的重要性,瓷器本身就是藝術品,畫得太滿反而不好。
因為孫振峰紮實的繪畫功力和對陶藝的悟性,其陶藝作品日臻成熟,大师們看到後深為震動,這些作品怎麼也不像一個外來藝術家的作品,其繪畫已與陶瓷融為一體。“陶藝越學覺得越深越難,要想在陶藝上有成就還要繼續努力才行”。孫振峰表示。
書畫藝術與陶瓷的完美“合體”
孫振峰手繪500件青花釉里紅鑲器。
世間許多人醉酒,孫振峰醉瓷,他在景德鎮醉意酣然。
在陶瓷的世界,無論是清雅精致的青花,還是繁復多彩的重釉均脫離不了最基本的材質——泥巴。
陶瓷繪畫是對傳統國畫藝術和陶瓷藝術的有機結合,是陶瓷之器與繪畫之美的藝術升華,更是現代陶瓷藝術的全新體現。孫振峰早出晚歸,潛心研習青花釉下陶瓷創作,從失敗中總結,再失敗再總結,歷經數百次試驗終于成功。
把青花與釉里紅組合在一件瓷器上,成為一個新的藝術品,這對工藝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孫振峰向記者介紹:“在繪畫創作時要將釉里紅的顏料分布極為均勻的融入到青花的水墨畫的風格當中,由于釉在燒制的時候會流動,所以在掌握釉的厚薄時則顯得尤為重要,塗布達到一定厚度才能呈紅色,多一分燒制時會走樣,少一分燒制出的顏色不達標,一件好的青花釉里紅作品來之不易。”據悉,青花釉里紅瓷不僅在工藝上體現它的名貴與成就,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對于畫家自身涵養也是一個考驗,要將青花的素淨雅致與釉里紅的深沉豔麗和諧地統一在畫面上並不容易。
孫振峰致力于借助景德鎮陶瓷的工藝,在瓷器上充分運用體現中國畫的筆墨。借助國畫與陶瓷繪畫相融相通之處,以形寫神,講究線條的節奏韻律,形成點線面的三層對比,孫振峰的陶瓷創作別具一格。同時,其豐富的繪畫經驗,讓其有了相對于景德鎮老畫工的優勢存在。孫振峰表示:“景德鎮的老畫工從開始接觸繪畫開始就是在瓷器上直接繪畫,自然形成了思維定式,而我沒有,憑着多年的中國畫繪畫經驗,在陶瓷繪畫當中我將國畫的繪畫風格更加完美的融入到瓷器繪畫之中,使創作出來的作品更具韻味。”
孫振峰擅長青花釉里紅的寫意畫創作,入畫題材主要以古典人物與花鳥為主,在創作上注意個人色彩的融入。他的青花釉下陶瓷藝術作品,運筆線條如行云流水,蒼勁朴拙,筆法凝練簡約,卻意趣盎然。筆墨縱逸豪放、雄健蒼勁,他畫的花、鳥、魚、蟲以及人物千姿百態、形神兼備,他师法自然,但又不是對自然物象純客觀的描摹,而是高度凝練之後的再創造。他曾創作了一幅高1.4米、長3米的瓷板畫作品,受到業界高度評價。
1300度窯火,淬煉自己那一方瓷
“當你筆蘸青花料水,或用色釉,面對着素坯作畫、渲染,和面對宣紙是完全不同的感覺,或許你會感覺是自己的心靈在大地上自由地行走。”談到陶藝,孫振峰頗有感慨。
古人星河白鷺般的深邃博大,尾生抱柱式的不舍敬業,如許多的經典品種,布下一路光風霽月,絕不是現在人會做幾個瓶瓶罐罐,能在瓷板上畫幾筆云深山郭,即可管寧割席的。他認為,“作為工藝美術大师,工藝這兩個字不能丟掉。從泥料、釉色開始,直到成型、設色、分水、燒成等每一道工序,都離不開景德鎮傳統陶瓷工藝。現在青年陶藝家思想前衛,但是繪畫功底不夠,我建議他們首先要練好字,基本功要紮實,不要一味的臨摹借鑒,要有自己的風格特色,創新與功底是密不可分的,這樣才算是新鮮血液,景德鎮接納眾多的外來藝術家及各種風格的作品,景德鎮的市場氛圍才會越來越好,才會有新景象。”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心目中的景德鎮;一千個人來景德鎮,至少有上百種活法。孫振興認為,“保存、傳承好這一制瓷工藝與體系,應該是當代景德鎮陶瓷人重要的歷史使命。”他不急不躁,不溫不火,像極了窯火,溫度雖高卻含而不發,淬煉自己的那一方瓷。
中外藝術家涌入景德鎮,給古老的景德鎮陶瓷增添新的元素,促進了景德鎮在新時代的新轉型。它也把世界各種優秀的陶瓷文化、資源、藝術融為一體,為現代藝術市場提供了各種強勁的藝術新瓷品,推動了世界陶瓷藝術的新發展。
新的藝術形式,新的運營理念,新的人格姿態,新的人生風景。
景德鎮,歐翔鱗集,炫異爭奇,好一派惠風和暢,一座因”工匠精神”而名揚天下的瓷都,必然少不了,所謂“景漂”,如孫振峰一類人,他們已然是這座城市變化發展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