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正在远程检测海上作业人员的体征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李芳报道:红色、蓝色、绿色、紫色分别代表血压、血氧、心率与体温的曲线在屏幕上跳动,通常在医院监护病床才能看到情形,却出现在第六届中国海博会的展馆上。监测屏幕上显示,在线条的右边,一张海蓝一片地图,坐标显示:东经114.698 北纬20.851。这是距离香港以南152海里中海油钻井平台上油气工程师王伟军的健康监测数据。此刻他在略带寒意、茫茫大海的工作平台上,通过我国的北斗卫星,感受到来自广东医科大学医护健康监测团队带来的丝丝暖意。
这是本次海博会广东医科大学的展位上,该校海洋医药研究院展示其研制的基于北斗远程健康监测系统与急救指挥平台。该系统开启了运用北斗通信建立起海上作业人员实时健康监测与急救指挥的绿色通道。
据不完全统计,以我国每天有近80万渔民在海上作业。如此大规模的海上作业人员的健康如何? 如何突破距离与通信的障碍为海上作业人员建立动态、实时的健康指标的监测并对监测到的异常指标作快速反应? 广东医科大学海洋医药研究院研究团队利用北斗卫星定位与数据交换技术,开发了基于北斗的远程健康监测平台,利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卫星通讯技术,开展对海上作业人员的实时健康监测,并对异常情况作出即时响应的急救指挥平台,为远洋捕捞、海洋资源开采、海上救援、海上巡逻的作业人员的健康保驾护航。
检测手环上显示出的体温和心率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
该校海洋医药研究院数字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梁力中是该平台的主创工程师,他介绍到,该平台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海上作业人员健康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主要包括作业人员的可穿戴设备、远程诊治医护箱、物联网的数据据通信网关以及基于北斗的数据通讯系统;第二部分是,陆基健康监测与急救指挥平台,主要包括基于北斗的数据接收系统、多用户与多设备指标监测以及急救指挥预警系统组成。
为不影响海上人员作业的情况下,实时监测海员的生理体征数据。研究人员设计一种可穿戴式的生理体征监测设备,该设备能够实时采集海员的心率、血氧、血压和体表温度等体征数据,且适应海上复杂环境,能够稳定采集体征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海上人员和陆地医疗中心之间的通信,借助北斗卫星上下行通道位置以及短报文的实时性,建立海上可穿戴实时传输-陆基医疗监控-空中救援通道的海陆空立体式健康监测与急救援体系,为北部湾地区的海洋救助及海洋医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该平台已与中海油与中国渔政合作,分别在钻井平台与部分远洋渔船上作试点。在展会现场演示的正是渔政执法与中海油作业平台提供实时医疗服务。
创新产学研合作
在本届中国海博会中,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院、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天津大学、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等30多家重点涉海科研机构将展出大量涉海科技成果。而本届海博会重点锁定海洋科技成果与交易,促进科研机构和技术需求企业的深度对接和融合转化。
11月22日举办的北部湾海洋生物医药高峰论坛上,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表示,大学的价值在于服务地方的贡献度和契合度。广东医科大学作为我国大陆最南端、南海最前沿的医学院校,打造海洋医药特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的创新选择。希望通过本次高峰论坛,加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广泛交流,创造新思维、开辟新路径,为促进海洋生物医药发展做出新贡献。
据介绍,近年来,广东医科大学主动适应国家“一带一路”、湛江市“海洋产业创新中心”战略需求,在湛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依托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成立了广东医科大学海洋医药研究院,集中校内优势资源,聚力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作为首批入驻“湛江市海洋产业创新中心”的单位,牵头组建了海洋科技产学研创新联盟。强化协同创新,建设南海海洋生物医药资源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入选国家“十三五”海洋创新示范城市项目,开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制品研发和海洋生物药用种质资源研究,研发了海洋中药海蒲胃宁、海藻系列日化用品、海水稻特医食品,医用胶原蛋白止血纤维以及用于骨损伤修复的海洋多孔骨组织修复材料等产品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