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特别报道

五個振興 四川綿陽涪城區推進鄉村振興有特色

2020-07-17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作為四川省綿陽市唯一獲得「2019年度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先進縣」的涪城區,近年來着力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堅持「三產」互動,以城帶鄉,促進各類要素向農村流動,走出了一條市轄區城鄉融合推進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
 

  產業振興強根基
 
  涪城區依託「綿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金字招牌,探索建立「引聚融建」科技創新推動模式,走出了一條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建成蠶桑專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19個;獲批農業類專利近400項;「涪城蘆筍」「涪城蠶繭」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登記,併入選全國名優特新農產品名錄。以財政投入為基礎,各類資本參與的「1+7」多元投融資模式,擴寬農業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近30億元投入農業項目。以企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為主體,着力構建農資供應、農機服務、農技指導等種類齊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成涪城鄉村振興大數據平台、川西北最大的農資批發市場和冷鏈物流中心。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龍頭企業為引領,構建起「責任、生產、利益、風險」共同體,形成「大園區+小業主」利益聯結機制,充分調動農民參與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讓農民成為產業發展的最大受益者。

  人才振興強發展
 
  設立3000萬元人才專項資金,重獎農業農村帶富能力強、技術水平高、實績貢獻大的行業領軍人才,出台人才優先發展政策,協調解決人才子女就學、家屬隨遷等後顧之憂。同時深挖本土人才潛力,大力實施鄉土人才培育提能工程,分層分類培訓返鄉創業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基層農技人員等鄉土人才7200人次,鍛造了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鄉村振興骨幹力量。此外,通過與科研院校簽訂技術服務協議、短期項目合同等方式,柔性引進向仲懷院士等顧問專家30餘人,同時吸引涪城籍在外企業家、優秀農民工、優秀大學生返鄉創業,形成了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局面。

  文化振興強精神
 
  堅持「多元服務、以文育人」,開啟「群眾演出、群眾享受」模式,200多支群眾文藝隊伍常年活躍在各村社,成為良好村風民俗的倡導者;通過「一元文化」和「童書貝殼」進農村等活動,精準服務留守老人和兒童。堅持「文旅融合、以文興業」。涪城剪紙、鑫田糧藝、炳林毛筆等100多個非遺項目,大多來自鄉間,如今又回歸農村,帶動農民居家就業、致富奔康。此外,每年的新皂梨花節、青義櫻花節、楊家新春廟會、龍門牛王會等鄉村文旅活動,成功引流城市群體,全面激活了農村文化消費市場。

  生態振興強環境
 
  以村莊清潔行動為載體,按照共管、共籌和誰享用、誰負擔的原則,探索形成思想引領、組織引領、示範引領、制度引領的「四引」工作法,充分激發農民群眾內生動力。構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體系,鼓勵養殖場(戶)對畜禽糞污進行資源化利用,指導農戶因地制宜綜合利用秸稈。引進生物科技公司,開展畜禽糞污有機肥生產;引進中科綿投入駐循環經濟產業園,開展農村垃圾焚燒發電,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採取「政府引導+村民主體+社會支持」的多元投入模式,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整合財政資金近8億元,撬動社會資金近12億元。

  組織振興強堡壘
 
  堅持聯繫服務與教育引導群眾並重,按照組織發動、黨員示範、群眾自願原則,組建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專業合作社,在產業鏈、利益鏈上把群眾組織起來,探索形成「紅榜黑榜助振興」「項目投放看民風」等一大批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涪城模式」。聚焦脫貧攻堅、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治理,紮實開展「我是黨員我帶頭」公開承諾活動,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爭當鄉村振興的排頭兵,營造了比學趕超促振興的濃厚氛圍。楊家鎮楊家社區黨委被評為全市4A級黨組織,社區臨時黨委書記黃耀難掩興奮和自豪。近年來,黃耀帶領社區黨員幹部群眾引進香草園等一批投資過億元的文旅項目,年均吸引遊客百萬人次,社區集體經濟持續壯大,老百姓每年分紅近百萬元。(張麗 張寶杉 楊海燕)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