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讓人溫暖的風景,叫文明;有一股匯聚力量的新風,叫實踐。新時代文明實踐猶如一股春風,吹在6175平方公里的龍江大地上,為41萬龍江縣人民點亮「幸福生活」。黑龍江省龍江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自建立以來,統籌推進,縱深覆蓋,科學設計,豐富內容,以「標配+創新」為原則,擦出文明實踐新火花,解決「急難愁盼」問題,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把道德銀行建到村上」
新時代文明實踐,既是為了群眾,也要依靠群眾,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關鍵在於提升群眾文明素質。
龍江縣為調動廣大村民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制發《龍江縣「道德銀行」建設推廣方案》,在全縣158個行政村推廣建設「道德銀行」,平均建築面積100平方米。以「家家申報、月月評比、季度兌現、事事公示」為實施原則,圍繞律己守法、移風易俗、環境衛生、創業創富、敬老愛親、志願服務六大方面,分類列出20個加分項和20個扣分項。制定《道德銀行評分細則》等制度11項,配備物品78種。白山鎮「道德銀行」建設推廣以來,村民自覺、自動、自願參加到志願服務當中,打麻將、賭博、扯閒話的人少了,勤勞致富學技術的人多了;搞封建迷信不孝敬老人的少了,敬老愛幼樂於助人的多了。
截至目前,全縣共有5.5萬人參與道德銀行運行,兌換物品11165件,逐漸實現「法治」向「德治」的有效轉變。
「把實踐點建到屯裏」
群眾在哪裏,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就延伸到哪裏。龍江縣為了打造「點對點」「零距離」的服務陣地,在完成1個中心、14個所、167個站建設的基礎上,利用合作社、文化大院、農村閒置房屋和農家書屋等場所,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163個,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百米」。
在龍江縣黑崗鄉索伯台村,新時代文明實踐點與「幸福大院」相融合,設立了志願者拍照「微型打卡景點」,定期開展扭秧歌、跳廣場舞、下象棋等活動,讓實踐點真正發揮了實效。
據了解,龍江縣創新利用「文明實踐半小時」大喇叭等宣講形式,進行理論政策宣講宣傳404次;把用工招聘會辦到「家門口」,提供就業信息512條,為2258人安置就業;為困難家庭實現「微心愿」1705個;圍繞移風易俗、黨史學習教育等方面開展文藝文化活動102場;志願者化身「和事佬」,調解鄰里矛盾糾紛583個;助力農村環境整治,全縣清理垃圾18990噸,清理改造路邊溝1455條;開展為65歲以上老人建立電子檔案活動,受眾6746人;開展「文明家庭」「十佳龍江好人」等系列評選活動,讓點滴善行匯聚文明風尚;開展「鄉村婆孫樂」關愛「三留守」活動,募集各類物資價值54500元。
龍江縣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全覆蓋式建設,為農村群眾提供了集學習、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活動場所,提供了及時、有效的社會信息,拉近了黨群關係,帶動鄉風、村風、民風向善向好。
「把實用技術送到手中」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成效關鍵是得到群眾認同,而龍江縣作為「全國產糧大縣」,「三農」實用技術的培訓必不可少。
由於玉米種植面積廣,玉米葉產量大,龍江縣針對農村留守婦女多、無特長、收入少等現狀,舉辦玉米葉手工編織線下培訓班15期,線上培訓班2期,採取「縣訓師資、鄉訓骨幹,村屯大編織」的方式,以景星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核心,輻射擴散至各級實踐所、站,培養了編織能手1400餘名。目前,龍江縣手工編織隊伍達9500餘人,創造經濟收益約為500多萬元。
近年來,龍江縣舉辦食用菌、中草藥、玉米種植、生豬養殖等實用技術培訓175場,受眾56400人,整合了閒散資源,為留守婦女、失業百姓提供了致富增收渠道。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龍江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將崇德向善融入社會風氣,從而影響人們生活習慣,補齊群眾「精神短板」,走出文明實踐工作的「龍江路徑」,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龍江樣本」。(裴振萍 王琳 于嘉馨 李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