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逆行者」,跳出「農門」又學成返鄉;她是准「90後」,用青春和新知改變家鄉面貌;她舉起新時代的接力棒,紮根老家助力鄉村振興。
心懷一個「田園夢」,「歸巢」5年,「巧」做特色農業,讓「稻夢空間」變身「聚寶盆」。有機水稻、特色農作物,製作米酒、米糕等農產品,創辦自然教育於一身的創意農場,開展徽州文化研學遊……起早貪黑、摸爬滾打,五年的風吹日曬,讓邵如意成長為一個和村民打成一片,帶領鄉里鄉親走向共同富裕的「金鳳凰」,在古黟盆地上奮筆新時代「新農事」,書寫「新農人」的膽識和擔當。
金秋九月,稻浪滾滾!在安徽黃山市黟縣碧陽鎮南屏山下的千畝稻田裏,一望無際的水稻此時正從墨綠色漸變為金黃色,近水間白鷺若隱若現,繪就一副仙境般圖畫,美不勝收。
這裏只是「禾苗家庭農場」的一個截面,農場的主人邵如意正是我們要採訪的主人公。多年來,邵如意用汗水澆灌土地,用勤勞織就夢想,在田園中讓「稻夢空間」變身「造夢空間」,築起了古黟新農夢。
皖南黟縣被譽為世外桃源、畫裏鄉村,這裏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田園風光迷人,更是吸引了東晉田園詩派創始人陶淵明遊歷於此,在這裏寫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記》。境內千年古村落南屏,距黃山風景區40公里,保留了古樸的農村面貌,也承載著古徽州的深厚文化。
田埂上,秋色如畫,青年「農婦」邵如意儘管稍許疲憊,但眉宇間的那份執著和自信令人動容。
2016年仲春,大學畢業已經在上海立足的邵如意放棄城市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家鄉,拿出10萬積蓄流轉下南屏山下100餘畝拋荒的水田,成立了「禾苗家庭農場」。
「『七約』是『契約』的諧音,成立之初,我們訂立了7個契約,即真實、自然、專注、合作、分享、感恩、博愛,希望能按照這7個詞約束自己,作為自己做事和農場發展的方向。」邵如意說。
如今,七約農場已經發展成為種植有機水稻、特色農作物,製作米酒、米糕等農產品及開展徽州文化研學遊和自然教育於一身的創意農場。「我們不用化學農藥,也不用除草劑,採取人工拔草和稻鴨共生的模式,希望保護鄉村的土地生態,讓更多人吃上自然食材。」這是邵如意的「如意算盤」,「未來5年,我們希望能帶領當地1000戶村民轉型,爭取自然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讓生態農業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說話間,邵如意的臉上洋溢著自豪,也掠過一絲圓夢的幸福。
織夢:「飛出去的鳳凰」又「飛回來了」
作為一個准「90後」,邵如意辭職回到家鄉,偶然之中帶有一定的必然性。
時光回溯至2016年春的一個傍晚,天色陰沉,黟縣南屏村東南屏山下幾乎荒蕪的田野上,邵如意在長滿雜草的田埂上緩緩獨步,若有所思……
其時,按風俗,村裏應該過了「開秧門」,然眼前絲毫沒有耕種的跡象,這難道就是她魂牽夢繞的家鄉?童年記憶中的那片碧綠的秧苗去了哪裡?那一片金黃的稻浪還會再現嗎?
夜晚歸來,邵如意就一直坐在天井之下的廳堂裏,深陷莫名的感傷和焦慮。
及至幾乎天亮的時候,幾乎「窒息」的邵如意心中驀然生髮出一個念頭:複墾家鄉荒蕪的土地,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做一個新時代的「農婦」。
然而這樣的抉擇對邵如意來說的確是太艱難了。
邵如意1989年12月出生在南屏一個普通農家,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童年的邵如意目睹了父親母親在地里辛勤勞作的場景。父親總是笑著對她說:「如意,等你長大了,這田就交給你來耕種。」小小的如意像大人一樣自信地回答父親:「爸爸放心,我一定會種好的」
世事難料,勞累過度的父親卻過早的撒手人寰。母親不堪負重,但卻並未讓如意輟學務農,只是囑咐她用功讀書。
2012年,邵如意從淮南師範大學英語專業畢業,進了上海一家外貿公司從事歐美市場營銷工作。通過四年的打拼,邵如意在「大上海」站穩了腳步,月薪晉到每月2萬,手頭也有了20多萬元的積蓄,出色的業績正在一步一步將她推上公司中層領導的崗位。
然而2016年初的這次回家探親,令她震撼的竟是村周圍那一片又一片拋荒的稻田。她還清晰地記得父親生前那句玩笑話,那粗獷的聲音仿佛是對自己的召喚。
邵如意辭職的消息不脛而走。
「好好的事不做,回來種田,書都白讀了,這不是作孽嗎!」母親對女兒的辭職簡直不可思議,非常失望。
母親不同意,同事、村民不理解……2016年仲春,邵如意毅然決然的回到家鄉,成立了「禾苗家庭農場」。
當年6月下旬,南屏山下100餘畝拋荒的水田終於被重新開墾,被種上了紅米、黑米、秈米、糯米和粳米等5個水稻品種。「之所以在100畝田裏種上這許多品種,主要實驗哪個品種更適宜。種植過程中嚴格把控,不施用任何農藥和化肥,只施用餅肥和農家堆肥,對水稻的病蟲害採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來應對,除草完全靠人工。」邵如意說。
秋後結算,每斤有機大米成本高達18元。當年農場整整虧損了10餘萬元。
2016年的冬天,頭一年就遭遇了「滑鐵盧」的邵如意閉門不出,經常獨坐在廳堂的火桶裏,研究水稻栽培技術、銷售渠道,也讀名人傳記,瞭解徽商創業史,她沒有因此絕望和退卻,因為那一片金黃始終充滿她的內心,浸入她的靈魂。(記者 吳敏 通訊員 方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