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黑龙江 > 特别报道

黑龍江依安縣:有機轉換讓黑土「冒油花」

2021-09-15
来源:香港商报网
    立秋過後,一場降雨如期而至。大雨過後的黑龍江省依安縣太東鄉沿江村空氣格外清新。村民孫愛民拿起放了十多年的鋤頭,站在地頭前,聞着黑土的「香氣」,聽着久違的蟈蟈叫聲,心裏有說不出的舒暢。
 
 
    「對我們農民來說,土地就是命根子。前些年,由於過度使用農藥化肥、也不整地,土地板結、不滲水。有的地塊硬得厲害,裂口就像受傷一樣,看着都心疼。蟈蟈叫聲都聽不到了。」種了大半輩子地的老孫對黑土地感情頗深。
 
    隨着高標準農田建設、測土配方施肥和綠色防控等「藏糧於地」措施有序展開,秸稈還田、米豆輪作、增施有機肥等技術已成為越來越多農民的選擇。
 
    如今,老孫有了笑容。「耕地規模經營了,今年又有機土地轉換,不施化肥、不噴農藥,從種到收都是大機械,連除草都是,這鋤頭就是「溜溜剩」。眼下看,作物長勢喜人,豐收在望,我們的心氣老足了!」
 
    依安縣地處北緯47度,世界上僅有的三條黑土帶之一的松嫩平原貫穿全境,黑土層厚、有機質含量高、光熱條件好,對發展有機綠色食品具有獨特的先決條件,是真正的黑土糧倉。
 
    今年,沿江村9000多畝規模經營土地全部實現有機耕作,全縣有機土地改良面積達到了10萬畝。2022年全縣計劃實現有機土地轉換50萬畝,「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世界最大的200萬畝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護黑土地的理念已成為這裏農民的共識。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這是人們眼中肥沃的黑土地,也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然而,由於多年的高強度利用,土地肥力長期透支,肥沃的黑土變「瘦」了、變「薄」了、變「硬」了。
 
    如何把「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利用好,把有機質還回去,解決「養地」與「用地」的矛盾等系列問題,依安縣在探索實踐中尋求大招實招,確定實施了「生態縣、有機糧,建設高端食材供應大廚房」發展目標,全力打造黑土保護利用的「依安模式」。通過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加快提升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和保墒抗旱能力,實現空氣、土壤、水以及周邊環境全部達到有機標準,確保農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均有大幅提高。
 
    推行有機土地轉換,保護黑土地,土地規模經營是基礎。依安縣採取黨組織引領、合作社經營、代耕服務、農企合作等方式,推動土地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涉農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集中,探索出了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家庭生產向規模經營轉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有效路徑。全縣土地規模經營面積229萬畝,占旱田面積的65%。
 
    在中科院的指導下,正在打造以黑土保育修復、綠色賦能、品質創優和鄉村振興為核心的黑土保護利用全域定製依安模式,構建黑土糧倉全域定製綜合應用平台,創製「分區施策、依村定策、一地一策」黑土糧倉全域定製系統。通過「縣域-村落-田塊」多尺度的精準施策模式在依安縣的集成示範,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黑土糧倉全域定製模式。為打造依安黑土地保護利用示範樣板,組建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青年突擊隊,建立「星-空-地」立體農情監測系統,強化綠色有機食品物聯網管理服務平台建設,實現精準信息採集、農業技術推廣、綠色有機食品質量溯源等信息指導功能。
 
    在推進有機土地轉換和發展智慧農業同時,依安縣在面積28平方公里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建設有機食品加工產業園區和有機食品產業集群。引進北緯47綠色有機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食品加工龍頭企業,重點發展鮮食玉米、蔬菜等綠色有機食品精深加工、終端食品,實現農產品加工向規模化、集聚化、有機化方向發展。
 
    依安縣推進有機土地轉換,正在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換的路徑,全力打造北緯47度黑土有機食品第一縣,讓407萬畝黑土地「冒油花」。(裴振萍 田暢 張曉磊)
 
[责任编辑:薛正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