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今日热点

全球頂級科創灣區如何加速?專家建言「先強帶後強」

2022-02-28
来源:香港商報網
    2月28日,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佈《共享創新——加速邁向全球頂級科創灣區》專題報告,並圍繞報告主題進行了線上研討。與會專家學者聚焦大灣區市場化創新特徵、數字經濟特性和龍頭企業所長,呼籲以落實新發展理念為牽引,打造「共享創新」科創生態,促進科技、產業、企業、人才資源同向發力、「先強帶後強」,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加速向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邁進。
 
    共建共創共享,專家建議創新新路徑
 
    「在世界灣區競逐的大勢下,粵港澳大灣區要主動扛起科技自立自強的大旗」,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著名經濟學家樊綱表示,市場化創新機制模式、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活動,是大灣區最鮮明、最突出的優勢。大灣區應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數碼化轉型兩大戰略機遇,「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本底,以共享共建共創為方向,構建『共享創新』的科技自立自強新範式、『先強帶後強』的創新新路徑」。
 
《共享創新》專題報告發佈
 
    樊綱建議,推動共享創新,要突出尖兵引領、生態共建。以華為、騰訊、廣汽、格力等各領域「科創突圍尖兵」為引領,加速形成「科研尖峰+技術轉化」的科創生態、「巨頭擎引+硬件創新」的產業生態、「平台驅動+創業孵化」的數字生態,加快邁向全球頂級科創灣區。
 
    國家發改委原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指出,要借全球之力、全國之力,加快組建更多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等創新力量,完善跨境創新網絡,形成粵港澳緊密型科創中心的強大協調能力。
 
    企業一直是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活動的主要角色之一。然而,「相比歐美巨頭,灣區大企業還不夠大、不夠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郭萬達指出。《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科技公司市值50強中,三藩市和紐約灣區分別有16家和9家企業,而粵港澳大灣區僅2家上榜。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單百強中,三藩市灣區34家,粵港澳大灣區僅5家,總體仍是「量質齊低」。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
 
    大企業要有大作為,龍頭企業要有大擔當,承擔起「先強帶後強」的關鍵角色作用。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舉例說,深圳的產業集成創新是一種「規模化創新」,大量的中小企業在龍頭企業龐大產業鏈上找到了節點。沒有大企業,就難以實現巨大的、跨諸多學科的創新。
 
    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專職委員劉忠朴表示,推動共享創新、讓大企業實現更大作為,需要對創新活動有新的制度設計和政策支持。未來要加強對龍頭企業的引導和支持,充分發揮其在創新活動牽頭引領、創新資源配置共享等方面的領銜作用,帶動更多的中小型科創企業創新發展,為大灣區科技和產業創新不斷注入源源活水。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數字戰略與經濟研究所所長曹鍾雄借用廣東江門「小鳥天堂」的榕樹生態案例,指出龍頭企業就像榕樹主幹,涵養土壤和水分,是創新生態的根基;在此基礎上,新興產業、中小企業蓬勃發展,類似榕樹周圍萬物和諧共生。
 
    「長期以來,產業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亮麗招牌』,在新時期,更要推動軟、硬、大、小產業和企業之間的融通共創」,中銀香港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指出,大灣區要培育更多如華為開發者、騰訊數字生態、廣汽智聯等產業融通形態,不斷做大「龍頭企業+中小企業」的協同產業創新。
 
    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成昆教授表示,「大灣區需要加快產業經濟從製造生態向數字生態轉型」,支持「硬件企業+內容企業」數實融合創新,促進硬件設備和數字內容的價值協同,推動騰訊、華為、中國平安、中國電子與比亞迪、富士康、美的等打造數字融合標杆示範,通過數字能力全產業鏈嵌入,有效拓展數碼技術應用場景。
 
    元化智能科技首席科學家、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主任孟慶虎教授結合自己在智慧醫療領域技術、知識、商業之間的跨界經歷,指出大灣區要破解核心技術積累不足的痛點,探索國內創新、香港製造、市場出海的源頭創新及轉化模式。
 
    《報告》建議,粵港澳大灣區要推動打造「科技龍頭+科研巨頭」的源頭創新生態,鼓勵騰訊、華為等科技龍頭企業和中國科學院、南方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形成更緊密聯繫和綁定,推動人才、資金、設備等科研要素更高效配置,實現從專利業務等領域合作走向共享創新的深度嵌入。(記者 黃鳳鳴)
 
頂圖:線上研討會現場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