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要闻热点

國內首部社會影響力金融藍皮書發佈

2022-07-20
来源:香港商報網

    7月20日,23位在學術和實踐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學者充分研究,在中華慈善總會、中央財經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指導支持下,出版的國內首部以社會影響力金融為主題的藍皮書——《社會影響力金融研究報告(No.1)》,在線上進行了發佈。

图片1.《社会影响力金融研究报告(No.1)》蓝皮书.png

《社會影響力金融研究報告(No.1)》藍皮書

    社會影響力金融(Social Impact Finance),又稱為社會金融或公益金融,與當下熱門的ESG金融(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不同,社會影響力金融以解決特定的社會或環境問題為出發點, 強調在主動創造可衡量的社會或環境效益的同時, 爭取實現正向的財務回報。社會影響力金融具體表現為普惠信貸、公益理財產品、普惠保險、社會影響力債券、社會影響力投資基金、慈善信託等金融產品或金融工具。公益領域中,捐贈人建議基金(DAF)、股權捐贈以及公益創投等工具也是社會影響力金融的表現形式。在中國共同富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等政策背景下,社會影響力金融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解決方案,正日益成為現代金融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社會影響力金融研究報告(No.1)》藍皮書對中國社會影響力金融的發展歷程和現狀進行系統梳理,分析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同時提出相關對策建議,為社會影響力金融行業的發展和政府決策提供了參考,推動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積極參與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社會影響力金融事業,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新路徑與新模式。

    根據調查顯示,近年來,銀行業成為社會影響力金融的主力軍。銀行作為資本分配和整合資源的核心樞紐,在現代科技助力下,在解決社會痛點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國建設銀行的 「新金融」理念以服務人民和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用金融這把溫柔的手術刀解決社會的痛點難點。建行在本書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案例,提供的普惠信貸與公益理財產品均為社會影響力金融產品。例如公益理財產品,是為客戶推出的兼具財務回報和社會價值的理財產品,通過理財投資與公益慈善的結合,讓我國個人投資者在獲得投資收益的同時,表達支持公益慈善的愛心。

    據了解,2019年,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與深圳市慈善會、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深圳市創新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合作,聯合成立了社會影響力金融創新實驗室。

    截至2021年12月底,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已與143個平台機構建立合作,服務中小科創企業2000餘家;成為全國首家普惠金融貸款餘額超24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分行;開展了多項「金融+慈善」創新,帶動了3 萬名客戶參與公益項目,實現捐贈金額超 1500 萬元。

    有專家表示,第三次分配有助於縮小貧富差距、豐富精神文化、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公益慈善,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增強金融普惠性,完善金融支農激勵機制,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的要求,金融將成為社會和環境問題的重要解決方案,金融和公益事業的結合將成為社會創新的前沿。(記者 黃鳳鳴)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