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中华大地

聚力集成改革「全面開花」 打造縣域治理「遊仙樣本」

2022-09-02
来源:香港商報網

      2020年7月,綿陽市遊仙區被四川省委確定為全省首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縣域集成改革試點單位之一。自此,遊仙以「科技創新產業化體制機制改革」為牽引開展試點,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探索路徑、積累經驗、作出示範。集成探索出「高新產業優化升級機制、軍民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等方面的系列改革舉措;探索總結了「一院所一平臺一產業」、「土地大託管」、「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暨集體建設用地經營入市」……一大批改革舉措的落地實施,不僅推動了遊仙實體經濟發展質量持續提升,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有效激發,也形成了縣域集成改革的「遊仙樣本」。

2.jpg

      探索「一院所一平臺一產業」 讓科技照進現實

      2020年8月,通過科創中心牽線搭橋,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與四川旭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共建中國(綿陽)科技城航空動力產業園。近年來,遊仙區探索深化院地溝通交流機制、創新組建14個「一對一」服務院所工作專班,讓院地企之間互利共享技術、信息、儀器等資源。目前共轉化科技成果42項、協調民企參與院所配套73項;有關院所向地方推薦產業化項目9個,正承接國家及省級科研項目3項。如今,隨著總投資達216億元的激光產業基地、核醫療健康產業園建設步伐的加快,以航空動力、激光、先進材料、核醫療為代表新興產業正成為推動遊仙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3.jpg

      「土地大託管」模式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村里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幾個月前,這裏還是荒草堆,數千畝土地被『擱置』。」忠興鎮黨委副書記徐寧告訴記者,遊仙區在忠興鎮探索開展「土地大託管」試點以來,創新成立鎮集體經濟聯合總社,以大面積託管、大資金投入、大服務增收,將過去各村各戶「單打獨鬥」式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跨區域、規模化、機械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簡而言之,所謂「土地託管」就是將農戶手裏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管理,達到連片耕種的效果,從而無論是農資購買還是農機操作的費用,都將進一步降低。同時,為保證農戶利益,還制定了土地託管協議。根據協議,農戶將自己的農田交由託管中心管理,託管中心按照「保底+溢價」模式,待糧食收穫核算出純利潤後,按3:7的比例,給農民進行分紅。「我們把家裏的地託管給村里,每畝地還額外給我們錢,兒子媳婦也能安心在外打工了。」今年71歲的忠興鎮太平村村民周大爺扳著手指頭算起了賬,「土地託管後,每年可節約種地成本400多塊錢,還能拿到每年770塊每畝的收益。」

4.jpg

      如今,忠興鎮已託管土地43743畝、佔耕地總量的77%;託管區域糧食產量超過3.5萬噸、較託管前增長15%。「大託管」的經驗做法先後入選2020年全國第二批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2021年四川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典型案例。對於未來發展,徐寧充滿信心,「『土地大託管』不僅能有效解決農村土地撂荒和非糧化問題,同時可以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用活土地增減掛鈎政策 向土地要效益

      近日,在遊仙區仙鶴鎮石龍村一處田裏,村黨委書記王軍正帶著村民測量新規劃流轉的300畝土地。這批新增土地,是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籌措資金,將村民手中相對集中的撂荒地、坡耕地、夏濕田流轉出來的。經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後,這些土地再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承包給種植大戶,深挖農民和農村集體增收致富潛力。2021年10月,仙鶴鎮被列為全省第二批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項目試點鄉鎮,遊仙通過對農村散亂、廢棄、閒置的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進行整理,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我現在住我兒子家,名下的土坯老宅地空置數年。今年上半年,村幹部找到我希望能將老宅拆除用於耕種,每年還能得到550元的流轉費,這是好事啊。」石龍村村民謝友財豎起大拇指夸道,現在石龍村在坡耕地、撂荒地、夏濕田等被人忽視的犄角旮旯上做文章,讓集體經濟實現了「蝶變」,去年村集體經濟實現增收20餘萬元,被評為四川省合併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試點先進村。

      據了解,去年11月開始,遊仙區先後在鹽泉、仙鶴、魏城等3個鎮19個村啟動7個增減掛鈎項目試點,立項規模為2876畝,復墾目標為1000畝,占立項規模的34.77%(全省掛鈎項目平均復墾率約35%)。「在試點過程中,我們按照『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模式,以費用包幹制的結算形式,將補償政策和利益分配權下放給屬地,充分考慮鎮村利益,以5萬元一畝的較低投資成本贏得了村民的支持,極大程度上調動了基層積極性,取得較好成效。」遊仙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到,截至目前,遊仙已整理復墾1130畝,如期完成預期目標。下一步,遊仙將充分利用鞏固增減掛鈎成果,不斷完善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記者 張寶杉 通訊員 周鈺)

[责任编辑:万思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