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图片新闻

人文山水入鏡來, 銅仁沿河點亮灣區「攝」界朋友圈

2023-04-19
来源:香港商報網

    「唱着土家山歌,我在烏江山峽等你,擺手堂的木鼓敲在我心坎里……」伴隨着歡快的歌聲,大灣區攝影家一行走進了銅仁沿河縣,這是一個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位於「黔東北門戶,烏江要津」,有着中國土家山歌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空心李之鄉的美譽。

    「未見其景,先聞其聲。」珠海市旅遊攝影協會副主席、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編委鄧媛雯稱,一進到沿河的地界,就被當地的「土家山歌」征服了。在這裏,山歌不僅僅是歌曲,更是一種民族精神、文化力量的傳承與表達。

2.jpg

王波與村民唱土家山歌。(劉斐攝)

    土家山歌傳承人王波介紹,沿河土家山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歌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在特定的山地自然環境中形成並傳唱的,曲調優美動聽,旋律質樸無華,情感真摯熱烈,內容豐富,取材多樣,語言清新,幾乎覆蓋了當地生產、生活的所有內容,生活氣息濃郁,民族色彩獨特。

3.jpg

採風團成員在拍攝黑葉猴。(陸紹龍攝)

    與土家山歌一樣,在沿河被視為民族文化瑰寶的還有儺戲和儺面雕刻藝術,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儺戲被戲劇界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劇種之一,淵源可追溯到原始群居時期,演唱形式保留了依附於土家信仰歷史和法式上的特徵,其精髓全凝聚於色彩碰撞強烈、表情呈現誇張的儺面具,不同的儺面彩繪面孔對應着不同的人物,代表着不同的角色內涵。儺面雕刻工序複雜繁多,涉及取材、制坯、雕刻、打磨、着色、上漆成品6個流程,有20餘道工序。

4.jpg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葉猴。(曾鑒洲攝)

    在沿河第七代傳承人、銅仁市唯一一名儺面具女雕刻師楊雲霞的工作室,灣區攝影家們細細地品味着每一件儺面雕刻品,連連豎起拇指點讚。「一刀一刀地刻、一筆一筆地畫,每一個儺面都文化滲透的有力彰顯」。珠海市旅遊攝影協會常務理事、珠海市評估協會副會長耿志勤說,沿河儺面雕刻工藝精湛,最小的拇指儺面具僅1厘米大小,最大儺文化家居擺件可達1米餘高,不得不佩服傳承人的工匠精神,希望能通過影像記錄把他們傳播給更多的人。

5.jpg

採風團成員在拍攝楊雲霞雕刻儺面具。(陸紹龍攝)

    隨後,灣區攝影家們又來到了集「雄、奇、險、秀」於一體的烏江山峽·百里畫廊和全球最大的黑葉猴種群分佈地——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步入景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和獨特的峽谷地貌景觀映入眼帘,古木成蔭、流水潺潺、鳥群飛天,隨處可見大小猴子林中尋食嬉戲……顧不及慢慢欣賞,攝影家們長槍短炮齊上場,爭搶捕捉這自然界的和諧之影。

6.jpg

楊雲霞介紹儺面具。(陸紹龍攝)

    「太喜歡了!山幽、水清、天藍、崖奇,既洗肺又養心,能感受到回歸自然的舒坦和愜意,不愧是動植物的天堂」。珠海市旅遊攝影協會會員、珠海市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理中心高級工程師許麗瓊說,這裏真是一幅用「生態畫筆」勾勒出的精美的山水畫卷,一定會分享給更多的攝影和旅行愛好者,讓他們來沿河體驗山水之美,感受生態之樂。

    據沿河縣文旅局相關人員介紹,今年春節7天假期共接待遊客22.0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99億元;同比增長分別是26.93%和36.34%(與2019年同比增長15.03%和25.37%)。今年,圍繞生態文化、烏江文化、土家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沿河縣還將突出做好「一帶雙核」龍頭旅遊產品打造,抓好黎芝峽龍頭景區外溢效應,推進與南莊景區、思州溫泉、沿河自治縣土地灣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紅色旅遊景區一帶集群發展和業態升級,全力提升「畫廊烏江·山歌沿河」的品牌影響力、帶動力。(記者 陸紹龍 許入介)

頂圖:採風團成員與土家山歌傳承人王波(前排中)和村民合影。(劉斐攝)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