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中华大地

探地下17米工廠 看綠稅繪製綠美廣東

2024-06-05
来源:香港商報網

    走進毗鄰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的一處新晉打卡地,一派綠意盎然、鳥啼花艷,活水潺潺,魚翔淺底,近處清風棧道風姿綽約,遠處飛瀑疊翠美不勝收,青草氣息和沁人花香撲面而來,讓人在花團錦簇間享受清涼一「夏」。

    這引人入勝的生態園林卻是廣州市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市淨水有限公司瀝滘分公司(簡稱瀝滘淨水廠)的園區,沒有半點污水廠「髒亂差」的刻板印象。廣州城因水而生,依水而興,以水為脈,近年來,在中心城區先後打造了9座生態化地埋式淨水廠,瀝滘淨水廠便是其中之一。

2.jpg

稅務幹部為瀝滘淨水廠送上支持綠色發展稅收優惠政策

    「我們將污水處理設施全部轉移到平均17米深的地下空間,全封閉的運行將臭氣、噪聲降至最低,形成『地下建廠,地上建園』的園林式淨水廠。污水通過預處理、生化處理、深度處理等環節,循環利用為廠區生產用水、景觀用水以及周邊環境補水,出水可達一級A及地表V類水標準較嚴值,源源不斷地補充海珠濕地水系。」

    據廣州市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市淨水有限公司總會計師王崇介紹,目前瀝滘淨水廠打造了數字化智慧淨水空間,污水處理規模75萬噸/日,服務面積可達115.5平方千米,化「鄰避」為「鄰利」,變「工廠」為「公園」,真正實現了杜絕污水暴露、臭氣外溢和噪音擾民,成為「藏」在繁華鬧市中的「城市綠肺」。

    要實現這樣的生態化地埋式工廠,研發是核心。王崇告訴記者,研發需要持續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是國家近年出台的一系列鼓勵節能環保的稅收優惠政策,特別是環境保護稅「多排多繳、少排少繳、不排不繳」的激勵機制助推着企業堅持以「繡花功夫」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投入研發,推動「綠色轉型」。

    「作為城鄉污水集中處理廠,只要不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我們就可以按規定享受環保稅免稅優惠。在稅務部門的及時輔導下,從2021年建成運行至今,我們已享受環保稅減免超1900萬元,緩解了研發的資金壓力,充足了進一步加大研發力度的底氣和信心,形成了稅惠紅利與綠色轉型之間的良性循環,讓我們有了更充沛的發展動力,堅定不移走綠色創新發展之路。」

    這座「地下建廠,地上建園」的瀝滘淨水廠只是廣東推進綠色稅制,引導越來越多的企業降碳節能、投入「綠色」技術創新、齊抓經濟和環保「兩本賬」的一個縮影。

    在廣州,廣州市朗坤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擁有發明、實用新型等專利19項,其依託菌株構建、微生物發酵、生物酶法等技術,每年能將約15萬噸以上的廚餘廢棄物和廢棄油脂等「地溝油」,深加工轉化成超13萬噸生物柴油、清潔電力、沼氣等生物能源產品,其參與的廣州市生物柴油推廣應用試點於2024年4月入選國家能源局全國首批生物柴油推廣應用試點項目公示名單。該企業將2023年累計享受資源綜合利用退稅和廢棄物環保處理免稅的4500萬元,追加約2000萬元到工廠智能化和綠色化提升上,今年還計劃投入1000萬元升級生物柴油產線。在韶關,台泥(韶關)水泥有限公司三年間投入1.3億元使水泥生產過程產生的污染物遠低於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實現「少排少繳」,還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鎮生活垃圾,成為鄉鎮環境「淨化器」。在清遠,稅務部門與生態環境部門聯合簽署了《美麗清遠協同合作備忘錄》。在惠州,一場場環境保護稅專題宣傳普法活動正在化工產業園區的「涉稅服務直通站」中推進……

    近年來,廣東稅務部門充分發揮綠色稅制的「綠色效應」,減稅費、優服務、強共治,打通「政策+服務+數據」稅收管理鏈條。編制並定期更新《綠色稅制建設電子書》,方便納稅人全面快捷查找綠色稅費政策;2023年試點上線的「環保稅管理小助手」項目實現自動數據全量提取,幫助企業防範涉稅風險,促進提升稅務監管效能;對符合條件的「六稅兩費」優惠應享未享形成的多繳稅費,推行稅務部門主動發起退稅流程,降低納稅人退稅成本。與此同時,廣東稅務部門還暢通與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住房建設、金融監管等部門的信息共享渠道,搭建與行業協會、科研院所、高校之間的信息交流平台,不斷深化綠色稅收共治格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稅無聲助企向「綠」而興,攜手共繪美麗廣東。(記者 李芳 盛芳玲 通訊員 岳瑞軒)

頂圖:「地下建廠,地上建園」的瀝滘淨水廠

[责任编辑:林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