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大字教你一眼辨別客家祠堂-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专栏

八個大字教你一眼辨別客家祠堂

2016-06-17
来源:香港商報

  祠堂是中華文化的特有建築,主要用來供奉祖先,曾大盛於清代,在新界鄉村亦隨處可見。然而雖同是祠堂,圍頭和客家有頗多明顯的分別,故有老於經驗者單憑祠堂的格局和內容,便能判斷該村是否客家村落,而這組文化密碼也并非什麼深奧之秘,簡言之就是「屋細、神位少、坐觀音」!

  新界的客家村只要稍有規模的,差不多都建有祠堂,這些祠堂絕多數稱為「囗氏宗/家祠」或「囗囗囗公祠」(第三字是姓氏),筆者也曾見過用「蘭桂騰芳」或「囗囗世居」四字,但數量很少。

  普遍祠堂較細神位較少

  客家祠堂相比於本地祠堂,建築規模一般細得多,常見的是一間兩進或只得一間屋,其原因不難明白,古時客家人的經濟能力一般較差,加上他們的村落多數建在山中,平地有限,所建造的祠堂自然是不能太大。

  客家祠堂跟本地祠堂的最大分別,還在神位的安設上。由於客家人都是近二百多年才遷移到香港,南來時都是一家一主,而非合族遷至,祠內的神位數目都很少,多只簡單的用一個大龍牌,上寫「囗門堂上始高曾祖『考妣』之神位」就算,背后牆上則會寫個「壽」字,卻鮮有如本地村的祠堂般,每位太公(夫與妻并祀)都配有一塊神主牌,一行行的放在大神龕中,造成祠堂內動輒都有上百座木主的盛况。

  另一明顯特徵「坐觀音」

  「坐觀音」肯定是客家祠堂的另一明顯特徵,客家祠堂會在祠內的左龕位(面向大門),奉有一尊觀世音菩薩,取其送子觀音之意;而右龕位則多數是留空用來擺放雜物或麒麟頭,但亦有三數個客家祠堂是例外的,如禾坑李氏就會奉風水師李益,坑下甫林氏就會奉財帛星君,馬鞍崗胡氏宗祠會奉「前傳后教祖本宗師」等,而橫台山散村的鍾氏宗祠,更有點奇特,其祠內左邊奉的卻不是觀世音,而是一位「大法師主鍾萬公十三郎之神位」,反而在右邊才供奉觀世音,近似的還有樟樹灘的燦斐邱公祠,他們以關公代替觀世音,想來是受到那著名的樟樹灘協天宮所影響吧!

  不過,也有小部分的客家分祠堂卻連觀世音或其他神祇也不供奉,如馬游塘李氏、黃竹洋戴氏和荔枝窩黃氏等,其祠的中間祖先位兩邊空空如也,但這在我考察過的祠堂中,數量不及十分一,也只能說是各處鄉村各處例了。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