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族議事堂——宗祠-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专栏

村族議事堂——宗祠

2016-06-30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網訊】新界大地係旅人時涉足之域,各鄉村族里每見有祠堂之設,或以單一宗姓為之,或以合各姓而為一者。當知宗祠之設主要目的為維繫宗族以利衍生及為眾議廳之作用,以調理鄉族各事儼如城區小法庭。

  ●祠堂宏規以顯其族勢

  新界六大氏族鄧、侯、廖、文、彭及陶,各族族村範圍均構建三、五進大宗祠,以錦田鄧族而言,思成堂、茂荊堂及其他大小宗祠,每有盛事都熱鬧一時,甚或鑼鼓喧天,萬人空巷,族民笑逐顏開,充分顯示其心滿傲氣之情,隨慶者自然感染其喜情,雖非其族類。

  北區河上鄉侯族「居石侯公祠」,大三進宏規,頗具氣勢,可惜祠中功名牌匾不多,陳設簡樸,予人空闊之感。未有充分利用之宗族勝地,以利族民;復令史學探訪者有失其望,而村南洪聖古廟及觀音堂重建新態符合遊客觀賞,廟內外通明清爽為現代廟宇新態,如何以文物展示,圖版說明以示其歷史長河,實為過百年古廟確要花點心思。每年農曆二月初,於河上鄉洪聖誕保持「搶炮」傳俗值得一讚。港英當局時期不但禁燒炮仗,連「搶炮」傳統亦作早禁,完全斬腳趾避沙蟲之做法。諷刺的是鄉村喜慶每邀官員亮相贈興,也必遇燒炮仗環節,那些官員只好擰歪面以對之,事後亦共同歡笑於盆菜宴中。

  廖氏上水圍村之廖萬石堂,內外整潔寬廣,建於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

  堂號來由,其先祖廖剛及四個兒子均任高官,每人官祿二千石而合為萬石,故為紀念先祖取名為萬石堂。這大三進宗祠以傳統灰塑、木刻、壁畫、泥塑為裝飾,保持完整、題材豐富。自1985年所有復修工程完成後,列入古蹟並於1986年3月1日由前港督尤德夫人主持開光典禮。

  ●文氏一族建祠最多

  新界文氏聚居於北區泰亨及新田、洲頭為主。在泰亨村除文廟、天后廟及觀音廟外,另重點為文氏大宗祠。而新田的文氏祠卻有多間,即文氏宗祠、萃野文公祠、明遠堂、明德堂、麟文公祠。

  粉嶺彭氏於圍村北建彭氏宗祠時約1854年,規模僅兩進,但古樸嶺南祠堂建築亦值得細賞(並不常開,曾作幼稚園)。

  屯門陶氏以先祖名人陶淵明聲勢,延續桃花源記名作於村西興建桃花源公園,青山東北山腳下呈獻此一片文化沙龍當為新界勝景是必然的事。向來低調陶氏一族,日後尚須付出更大魄力。

  除上述大族外,其他小村落只要以同姓為眾亦建有小宗祠或宗祠。傳統新界婦女亦習慣早晚進香以及村四方土地或福德祠。新一代年輕人即以信仰自由奉外教者亦眾,對宗族觀念淺薄,國人以孝為重,亦承先啟後優良傳統,故添丁、喜慶事祠堂中進行是唯一上選。筆者小兒誕生也專程回家鄉祠堂進行「點燈」儀式,別有一番興奮在心頭。

  作者介紹

  陳溢晃,資深旅行家,1972年於港創辦「香山學社」及「正剛旅行隊」(業餘團隊),出版以香港中國地方史風俗為主題「旅行家」雜誌,歷年為各中心團體開辦有關香港歷史文化的考察課程,舉行公開旅行活動逾千回,報章專欄作者、主編及出版多本香港專書。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