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瓜坪村村民慨歎建屋無望-香港商報
首頁 > 新聞專題 > 新界專刊 > 新關注

土瓜坪村村民慨歎建屋無望

2016-12-16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訊】記者周駿報道:「有生之年看不到村中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村屋了」,西貢北土瓜坪村村長鄭國輝表示,客居英國幾十年的家父曾希望于村中村屋安度晚年,然而,家父在90歲高齡時最終客死異鄉。鄭村長于2006年到英國接回其父骨灰之後葬于荒蕪的老村,他憶述,50年代鼎盛時,百年老村有村民過百人,無奈60年代末,當局建水庫截流村邊山溪河水集于水庫,令農田斷水無法耕種,加之,城市工業興盛,村民外出謀生,他的母親带他和兩個小妺投靠在英國謀生的家父,老屋失修倒塌,荒村被政府規划,雖有V-Zone(鄉村用途區)但村民申請建屋則遙遙無期。
 
  西貢北的土瓜坪村位于高塘口,鄰近西貢黃石碼頭,該村前面泥灣生長大量紅樹林,故政府城規會將包括土瓜坪村的區域約9.77公頃面積規划為V-Zone 、農業、綠化、自然及海岸保育或保護區。土瓜坪村村長鄭國輝表示,該村人文歷史亦應是鄉郊規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土瓜坪建村至今超過200年,所知鄭氏源于河南省滎陽,孫裔分支遷徙至廣東原寶安縣泥圍(深圳境內),之後,土瓜坪的鄭氏太公遷移至土瓜坪開荒耕種,太公育有6個仔,在他們成家立業後,太公返回泥圍,從此失去音訊,鄭氏6個仔後代繁衍人口眾多,房屋及田地不能養活子孫,除了第五房子留在土瓜坪村外,其余長房、次房及三四房兄弟遷至屋頭村,六房亦遷居赤徑村。長輩講,當年親兄弟都分開居住,其因在海盜劫村時,若一家被搶掠,另一家兄弟仍可有接濟之糧,受難兄弟不會挨餓。
 
  ●無法耕種舉家被迫赴英謀生
 
  鄭國輝1954年在村中出生,父親是海員,很早往英國謀生,後在當地開薯條店,母親則留在鄉下種田維生,當年政府興建了船灣淡水湖,之後,60年代因政府建造萬宜水庫,水庫周邊鄉村的山溪、河水被引導至集水區以保障水庫儲水量,但土瓜坪村同周邊鄉村一樣,沒有山溪、河水種農作物,加之,城市工業興盛,村民繼續留在村中只能吃樹根了!1969年,只有15歲鄭國輝以及兩個妹妹跟隨母親舉家到英國投靠父親,他稱,當年,村民大都如此或到市區打工,只剩下長者在村中居住,而在10年前後,村中長者相繼去世,行動不便長者則遷往市區居住,所以,家鄉漸漸荒廢,只有每逢農歷傳統節日、祭祖或假期村民都會回村。
 
  ●亡父對無法建屋耿耿于懷
 
  鄭國輝表示,他在英國的日子亦非世人想像的好過。早年的英國很冷,全年只能一個多禮拜能見到陽光,他父親經營的薯條店買不起削薯機,故他和家人以手工批薯仔,所以,他和在英國大多數鄉僑一樣都有風濕和濕疹症而醫不好,在國外謀生鄉僑有苦自知。2002年,已是48歲的他由英國回到香港,之後,再陪暫住香港的父親到英國醫病,2006年,年已90高齡的父親在英國病逝。鄭國輝表示,父親生前曾對他講,看來有生之年是看不見村中建一間屬于自己的村屋安度晚年了,那年,他到英國接回其父骨灰葬于荒蕪的土瓜坪。
 
  ●村中農務景況只留下回憶
 
  其侄子鄭源有表示,他是「世」字輩的,與叔父輩的鄭國輝只相差兩歲。他是1956年于村中出生,記事的時候起,知道村民種稻米、番薯、花生、蔬菜及芝。聽長輩講,以前土瓜坪村所種稻米、番薯和甘蔗與鄰近村比較最好,村民收入部分靠稻米所得,另一項收入靠種植甘蔗,每年將收割甘蔗放在大石磨,用牛拉石磨榨出蔗汁之後,將蔗汁制成蔗糖,送到集市去賣。他表示,小時候有帮手干農活,讀小學時到高塘村誘善學校上課,60年代末,當局建水庫,無水源務農不能維生,他在20歲時離村到市區打工居住,假日回村探父母,父親行動不便,全家都搬到西貢住,老屋失修破舊,其他村民亦相繼背井離鄉,而他又到英國謀生,5年前才流回香港,雖住市區,仍然想享受鄉村寧靜生活。
 
  ●一排排坍塌老屋倍荒涼
 
  鄭源有带記者參觀村貌時表示,他孩童時候喜觀用芝樹枝,紮作各種玩具或用竹制造風箏。記者沿路看坍塌一排排老屋,人去樓空但仍然儲水土陶罐,坍塌牛舍圍牆旁的載牛尿用的石制池子,這些在城中不可多見之物,見證當年村民的鄉村生活。

 

[責任編輯:林濤]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