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麒麟聊比肩——漫談獅子舞-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专栏

獅子麒麟聊比肩——漫談獅子舞

2016-12-16
来源:香港商报

   「師子麒麟聊比肩」,這是來自唐代詩人顧況《露青竹杖歌》的一句。「師子」即是「獅子」,是一種來自西域的動物。傳說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座騎,與「四靈」之一的麒麟一樣,同是辟邪去惡的靈獸。因此,每逢喜慶之時,人們總愛舞動牠們,祈求神明庇佑。

  ●獅子是來自西域的貢品

  現存史籍之中,有關獅子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初年。據《漢書.西域傳》說,漢代文帝、景帝之時,「師子」與「鉅象」、「大雀」等動物,都被視作奇珍異獸進獻漢廷。而這些西域貢品都被「養食於外囿」(於園子裏飼養)。其後的《後漢書》曾多次記錄月氏國、疏勒國等進獻獅子。按理推論,獅子既被視之為奇珍異獸,當為中土所無之物,故獅子應是來自西域。

  ●舞獅起源於北魏

  雖然漢代已有獅子的足,然而舞獅活動卻要在五百多年後的北魏時期(386-534年)才見蹤影。據北魏人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成書於公元547年)卷一記載,洛陽長秋寺佛像出遊的時候,師子作為「辟邪」靈物,「導引其前」,為後面「吞刀吐火」的雜耍伶人及佛教儀隊開路。這是獅子表演的最早記載,然而卻沒有說明表演的具體模式。而最早有清楚記載的,當是北周武帝的《太平樂》。

  ●北周《太平舞》記載舞獅元素

  北周武帝時期(543-578年)出現了一種類似今日舞獅的表演,名叫《太平樂》。《太平樂》,又稱為「五方師子舞」,在《舊唐書》卷三十三有詳細的記載:人們會用獸毛編織成獅子的模樣,然後居於其中,模仿獅子的跳躍起伏表演。

  同時,還會有兩個伶人「持繩秉拂」逗弄獅子活動。這些道具、動作與逗弄者(類似今日的「大頭佛」),正是現代舞獅的基本元素。

  ●夏國璋師傅的傳承與革新

  經歷千年,舞獅不但沒有被歷史洪流淹沒,反而更被「活化」起來。夏國璋龍獅團主席夏德建師傅說:「我父親(夏國璋師傅)見傳統舞獅已不再吸引觀眾,於是把心一橫,將獅尾剪短,實行『南獅北舞』,改革了傳統的南獅技藝。」

  原來,舞獅有所謂南獅與北獅之分。北獅造型酷肖真獅,步履輕盈,極多翻滾跳躍的表演動作,富有娛樂性。相反,早期南獅四平八穩,體型又大,自然不及輕巧的北獅吸引。因此,夏國璋師傅大膽地剪短南獅的尾巴,並在傳統南獅子表演上,融入北獅的舞蹈身法,又引入雜技表演的「疊羅漢」功夫,改變了「採青」陣式。這一系列的革新,讓南獅表演在保留傳統之餘,又可以變得更為明快刺激,自然更具吸引力。

  ●要舞出真獅的感覺

  夏德建師傅指這一系列的改革,讓柔功門舞獅表演能突圍而出。柔功門獅藝除了講求整體性,更要求像真,要「舞得像一隻真獅子」。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無論跳躍翻滾,還是匍伏蓄勢,都要與真獅無異。表演者舉獅頭,時而搖首,時而眨眼,演活獅子的喜、怒、疑、驚、樂、醉、睡、醒的感情變化。

  值得自豪的是,同行看到改革的成功,紛紛景從,刺激本地舞獅更上一層樓;而且,柔功門的獅藝更成為了世界舞獅比賽的藍本,揚威國際。舞獅表演在夏國璋師傅三代的努力下,重新綻放光芒,成為了本地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註:「舞獅」被收錄在《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第2.1項。

[责任编辑: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