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加價難治急症頑疾-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专访

質疑加價難治急症頑疾

2017-01-12
来源: 香港商报

  近日傳出風聲,醫管局有意將公立醫院急症室收費由100元提高至220元,此項乃「眾人之事」,在食衛局未收到醫管局的建議之前已引起廣泛討論,除加幅是否合理、基層能否承擔、政府補貼是否過時等問題外,更多人對加價背後的動機議論紛紛,猜度加價能否令急症室輪候時間過長的頑疾「斷尾」。

  ●收費對使用人次影響有限

  急症室由2002年年尾開始收費,當時每宗求診的成本為570元,扣除100元的收費,醫管局的資助水平約為82%;到2014/15年,每宗求診成本已增至1140元,資助水平亦相應升至91%。傳媒風傳的220元收費,單從數字的升幅上雖然驚人,但站在資助比例的角度,其實只是讓「凍結」了14年的急症室收費回歸原來的資助水平。

  但話說回來,加價又能否讓急症室的服務回歸到原先設立的目的呢?

  根據時任衛生福利局局長楊永強醫生的說法,設立急症室的目的在於提供緊急的生命支援和醫療服務,為患重病及嚴重受傷的病人,以及在大型災難事故中,提供緊急的醫療服務,救治大量傷者。但現實與理想卻存在鴻溝。在2014/15年,於急症室就診的2,222,901人次當中,只有33%屬於危殆、危急、緊急,其餘均為次緊急及非緊急。當初實施收費的原意本為防止公眾濫用急症室服務,就診人次在實施之初雖呈現短暫回落,但數字又從2003/04年的1,828,729人次,回升至2014/2015年的2,222,901人次,相等於2002/03年實施前的九成三,反映收費對使用人次的影響相當有限。

  ●普通科門診名額長期不足

  醫者父母心,急症室對求診者固然應該來者不拒,然而過多的資源投放在次緊急及非緊急的病人身上,無可避免增加了病人的整體輪候時間,甚至有可能危及緊急病人的生命安危。於2003/04年度,89%的緊急病人可於30分鐘內接受治療,到2014/2015年度,該數字已跌至75%。

  到急症室求診的病人,是否單純貪便宜或貪方便呢?

  政府提供的數字顯示,於2015/16年,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的輪候時間,分別為107分鐘及130分鐘;有傳媒機構到個別醫院進行實地檢測,發現以上兩個類別病人的輪候時間可達8.5小時及9.5小時。等待總是熬人的,對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而言,相信45元一次,以電話預約的政府門診服務是較化算省事的選擇。

  條數係咁計,但普通門診的服務又如何呢?

  大家都知,從來生病都是話來就來,不會預先跟你預約;但當你要看病的時候,卻總是無法得到當天預約。政府普通科門診服務名額長期不足,情況尤以夜間及公眾假期更為嚴重,就連私家診所亦因租金高企,經營困難已數量減少。市民在未能預約的情況下為免拖延病情或為求心安,急症室便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亦有前線急症室醫生投訴政府門診或私家診所與急症室未能接軌,致使傷風感冒、縫針、「拗柴」(足踝扭傷)等應可由診所醫生處理的次緊急病人,均會被轉到急症室。

  ●建議推24小時普通科門診

  要讓急症室回歸其設立的目的,獨沽一味單靠加價無法有效,首先應增加政府門診的名額,並設法減輕地區私家診所的經營壓力。政府亦可增加夜診名額,甚至推行24小時的普通科門診等試驗計劃,給市民多一個選擇,同時為未來的醫療發展提供參考。政府可聯繫急症室及鄰近門診服務單位,並預留部分門診名額,容許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自願轉往門診接受治療。同時,鑑於部分門診單位缺乏診斷設備,面對原本力所能及,但確診前不敢輕舉妄動的病人,醫生往往傾向轉介至附設較完備診斷器材的急症室。因此,政府應為有一定規模或求診人次較多的診所添置常用的診斷設備,為門診病人提供一站式服務。

  另一方面,當以上均已推出後,如急症室仍如斯逼爆,社會可能要考慮就5個病情分類,實施分級收費的可行性,以增加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使用急症室的成本,使急症室的真正目標受眾(危殆、危急、緊急病人)不用攤分加價措施帶來的額外收費。再者,政府應為經濟有困難人士提供適當補貼,保障他們接受醫療服務的平等權利。

  在急症室收費的討論之始,何不重新審視急症室設立的目的,讓所有醫療單位可各司其職,而不是以急症室來分擔門診之責。

         立法會議員 陳恒鑌

 

[责任编辑:许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