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愛鄉 德範長存——紀念鄧聖時先生-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专栏

愛國愛鄉 德範長存——紀念鄧聖時先生

2017-02-23
来源:香港商報網

   劉蜀永 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嶺南大學榮譽教授

  捨高薪  服務祖國

  1924年7月1日,鄧聖時先生出生於新界屏山鄧氏的一個富貴人家。他曾在香港名校英皇書院讀書,但只讀了4年多就因日軍進攻香港而輟學。抗戰勝利後,鄧聖時考入廣東省立法商學院法律系。1949年解放軍南下勢如破竹,學校提前放暑假。當時香港英軍在原居民中招一名一級翻譯,鄧聖時被取錄了,試用期月薪200元港幣。不久,英軍大本營裏面掛起一幅中國地圖,圖上插滿小紅旗,對香港形成一個包圍圈。鄧聖時看後心裏觸動很大,決心返回內地服務祖國。過了幾天,英軍上尉叫鄧聖時簽約,並說兩個月後月薪會加至300元。鄧聖時以學校要復課為由謝絕了。不久,廣州解放,鄧聖時第一時間上去,到華南統戰部,要求參加新中國的工作。大學畢業後,由廣東省人民法院分配工作。領導號召到革命最需要、最艱苦的地方海南島去。鄧聖時報名後,回港見母親一面。老人家在他紀念冊上題了8個字:「國家至上,健康第一」。

  當時去海南島路途艱險。從陸路去,土匪尚未肅清;從海上去,半途也可能遇上國民黨和美國的炮艇。鄧聖時還是毅然前往,到廣東省人民法院海南分院工作。最初每個月的待遇是生活費3元,3年後改為工資制,他被評為19級,每月90多元。

  1957年,全國開展大鳴大放運動。直率的鄧聖時提出「人民已掌握政權多年,有龐大的人民軍隊和公檢法,沒有必要採取群眾鬥爭的形式去對付一小撮反革命敵人。」等看法,結果被定為右派分子,撤銷職務,到農場勞動改造,挑水、挑糞、洗廁所、看牛,一直做到1972年。

  家國情  始終如一

  1978年,鄧聖時先生回到故鄉屏山。儘管在內地的政治運動中受過衝擊,但他的愛國之心始終未變。1996年9月29日,屏山居民在鄧氏宗祠前升起五星紅旗。鄧聖時激動地對記者說:「這次升國旗意義非常重大。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這裏的愛國群也升過國旗,但港英很快派密探來抓人,把人都嚇跑了。現在香港要回歸了,我們才能將國旗隆重莊嚴地升起來。」內地作家霍達要創作一部反映當年新界居民抗英的長篇小說《補天裂》。鄧聖時將他收集的族譜、照片和包括記載鄧氏族人購買大炮抗英的帳簿等珍貴史料提供她使用,並詳細介紹自己了解的抗英歷史情況。霍達深受感動,回京後在《北京晚報》撰寫一篇題為〈愛國老人鄧聖時〉的文章加以報道。

  村民稱鄧聖時為同代人中最有學問的人。回鄉後,他致力鄉土歷史的研究,編寫了《屏山鄧族千年史探索》一書。他對各種族譜和墓誌銘進行認真的考訂,確定宋朝時首先遷居今新界錦田的是鄧漢黻,而不是他的曾孫鄧符協,糾正了清朝嘉慶版《新安縣志》記載的錯誤。我將他的研究成果納入了我主編的《簡明香港史》書中。他和香港科技大學廖迪生教授、張兆和教授、盧惠玲合作,編輯出版《書寫屏山》上下冊、《風水與文物》等書籍,詳細地記載屏山的民俗、文物和原居民捍衛合法權益的情況,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鄧聖時熱心歷史文物保育工作,促成了屏山鄧族文物的開辦。他的祖屋秀才屋是香港少數保存至今的清代民居之一。他經常在那裏接待各方訪客,介紹新界原居民的風俗文化。鄧聖時父子向特區政府提出用「交換在自有農地建同等面積屋宇」的方法,保育秀才屋,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願望至今未能實現。

  鄧聖時先生和我是忘年之交。2005年,我應陳坤耀校長和劉智鵬博士邀請到嶺南大學駐校研究香港歷史。嶺南大學和屏山相距不遠。我多次到屏山坑頭村他的丁屋探訪他,一起探討鄉土歷史。他也曾多次邀請我參加屏山村民的聚會,一起吃盆菜,品嘗九大簋。近年他患上認知障礙,不大認得人了。2016年8月20日下午,我去屏山探望他。他家人說他還在睡覺,他已不認得人了。我沒有打擾他,和他家人傾談一陣便離開了。哪知他在同年12月31號就老成凋謝、駕鶴西歸了,享年92歲。在葬禮上,他的兒子鄧廣賢寫了一副對聯:「愛國愛港愛屏山  護鄉護族護丁權」。這可說是對這位可敬的老人家一生很好的概括。

[责任编辑:肖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