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族大埔頭鄉 從前話今天 太和火車站時光倒流上世紀-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风物

鄧族大埔頭鄉 從前話今天 太和火車站時光倒流上世紀

2017-02-23
来源:香港商報網

   時代變遷,很多鄉村都變臉,位處大埔舊墟以北的大埔頭鄉也不能避免,上世紀初,九廣鐵路的落成,硬生生將鄉內的水圍與大埔頭分離;至80年代初,村前土地差不多全數被政府徵收來發展,其中有用來發展太和火車站。村落仍保留面貌的,要數大埔頭徑的風水壆,以及成為法定古蹟的敬羅家塾。大埔頭村長、村中長老都說,他們鄉村為城市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現在最寄望的,是村中子弟都能有安樂窩,百個丁權終有日能有地起屋。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水圍開村距今600多年

  大埔頭鄉為本港鄧族「五元」元亮房支派。鄧族始祖為鄧漢黻,傳至鄧符協為四世祖,符協生子陽、布;陽生珪、布生瑞;珪生子元英、元禧,瑞生子元禎、元亮、元和。自始分五大房支派,合稱「五元」,其子孫均尊「五位先祖」為第一世祖。

  大埔頭長老鄧興華(24傳人)研究本族歷史,他說由元亮祖起,傳至七世祖觀孟,觀孟生有金、玉、堂、滿四子。八世祖滿公明朝年間到水圍開村,距今有600多年。他估計,當時祖先逐水土而居,故在林村河邊的地方立村,稱水圍(又稱老圍)。滿公子宣護,生子敬羅、敬文、敬章。十世祖敬羅搬往大埔頭,敬章留在水圍、敬文歿。而玉祖後人則聚居大埔頭村尾。現今大埔頭鄉的鄧族原居民有600多人。

  現在的大埔頭鄉被周邊的高樓大廈、社區設施包圍,有屈於一角之感,長長的路軌更將水圍及大埔頭分隔,現在靠小隧道通過。但昔年村落卻十分顯赫。清康熙年間成立的大埔墟(即大埔舊墟),雖然至今未能確定由鄧族哪一支創立及控制,但大埔頭鄧氏肯定有參與。鄧興華說,敬羅後人曾經有物業在舊墟,80年代之前都有。如他,有一間屋在舊墟直街,收回起馬會診療所,亦有阿公直街物業賣給地產商,變身商業大廈。而大埔頭鄉周邊及風水壆前方至舊墟的土地,原來亦是大埔頭鄧氏所有,但這些農地亦同樣在80年代初陸續收回,用來發展現今我們所見的地方如球場、運動場、泳池、太和火車站、太湖花園、帝欣苑等。

  政府低價收地發展太和

  鄧興華想起當年,政府以很低的價格收購村民土地發展太和,仍有不甘感覺,不過,由於他本身土地較多,也因此得了一筆錢,讓他有另外發展,「之前做政府工,在入境處做文員,82年收地後,帶埋仔女去海外生活,他們在那邊讀書,我95年回來,仔女2009年也回來。」

  大埔頭村長鄧華(25傳人)說,村民很早年代已將土地租給別人耕種,不少人去海外發展或出城打工,如他,71年幫英國人打工,在海軍做廚師,「你信不信,做海軍廚師不簡單,我連砲彈也捧過」,幸而他避過福克蘭群島戰役,75年吃了退職肥雞餐返鄉。

  隨時日過去,村中的變化亦很大,如創立於民國初年的大埔頭啟智學校,初以敬羅家塾為校舍,後於1954年於現址建成現代化校舍,高峰期有學生達500人,包羅鄰近村落的村童。但後來學生人數漸減,2006年暫停辦學,並改而成立「大埔頭及水圍青少年中心」至今。在敬羅家塾後方原有一座更樓,因無人居住,日久生修,82年當局收地後,村民將之拆卸另起民居放租,以增其經濟效益。

  敬羅家塾被列法定古蹟

  村中現在最古的建築,是1998年8月被列為法定古蹟的敬羅家塾,據古物古蹟辦事處資料,其確實建造年份已無從稽考,據說是明朝時由第十三代鄧氏族人玄雲、梅溪及念峰公所建,以紀念他們的第十代先人敬羅公。敬羅家塾百多年來一直為大埔頭鄧氏宗族的家祠,現在仍是族人聚會和舉行傳統節日活動的地方,如舉行太平清醮、祭祖。另外,風水壆也別具特色,將馬路與大埔頭分隔,令村落自成一角。據鄧興華及一些村民了解,風水壆不知何時建造,但估計有數百年,從前是泥磚,後變成現今堅固的模樣。

[责任编辑:肖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