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頭村正月十六 千人食盆慶燈 26代傳人親手煮 寓意有人才團結-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大埔頭村正月十六 千人食盆慶燈 26代傳人親手煮 寓意有人才團結

2017-02-23
来源:香港商報網

打盆有程序,70個盆逐漸放滿食材。

  盆菜是新界鄉村的獨特飲食文化,流傳數百年,常見於祭祀、打醮、婚嫁、添丁「點燈」、祠堂開光等場合,最近「食盆」獲建議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反映這項象徵族人團結,具有確認宗族成員身份意義的文化有必要傳承下去。早前適逢其會,親嘗大埔頭村(另有大埔頭村相關報道見N4版)的慶燈盆菜宴,當晚宴開140席,鄧族成員圍坐在村前、祠堂及家中,男女老幼歡天喜地,閒話家常,親情、鄉情滿溢!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Dee哥鄧文龍年紀輕但煮盆菜經驗老到,翻動豬皮無難度。

  慶燈盆菜宴酬神男丁點燈

  農曆正月十六日,大埔頭村筵開140席,逾千村民「食盆」,這盆菜為「慶燈盆」,據大埔頭村的長老解釋,該村每年正月份會擇日搭建燈棚,由正月初九日至初十二日擇吉日開燈,誠心邀請本村大王爺,土地爺及各天神到神棚慶燈,而正月十六日晚上舉行慶燈盆菜宴,正月十九日完燈,祭祀後舉行送神儀式。舉行點燈儀式,目的是稟告祖先及神明,村中有男丁出生,這些男丁在五歲前需舉行點燈儀式(燈比喻作「丁」,點燈寓意添丁),儀式完成後即可列名在「族譜」上,即所謂「繼後香燈」,有權獲得原居民權利,並有權承受祖先產業。

打盆指揮鄧善恆手勢熟練。

大埔頭村民在家祠敬羅家塾內食盆,氣氛熱鬧。

  Dee哥40歲煮盆菜10多年

  今年大埔頭村沒有男丁回來點燈,因此由阿公點燈。記者在食慶燈盆當天約下午4時多到達,當時兩名大廚仍在「奮戰」,原來他們有自家煮慶燈盆菜傳統。其中一名大廚Dee哥(鄧文龍,村中26代傳人)雖年僅40歲,但在村中已有「小廚神」之稱,烹煮盆菜已有10多年,他手執長鑊鏟,在柴火燒烘的鐵鍋不斷將豬皮翻動,Dee哥說,每次煮6、7斤豬皮,大約煮半小時,共煮8轉才夠分配。他說一定要用柴火煮,因為有傳統味道,「出面嗰啲用石油氣,唔好食」。

  「打盆」第一盆拜神敬祖先

  Dee哥聯同其他數十名村民及幫工,由早上6時開始已製作盆菜,但預備材料就要一星期。各種材料煮好後,會「打盆」,即將各食材按照一定次序,一層疊一層放進盆內,易吸收湯汁的放最底,上層放較名貴及需要先吃的食材。最先要打好一盆用來拜神,敬祖先、神棚、祠堂,之後再打其餘百多盆,6時開席。

  打盆程序由另一名大廚鄧善恆(26代傳人)負責,140個盆菜要分兩次打好,每次打盆70個,首先放蘿蔔,之後是芽菇、豆卜、豬皮、豬肉等,只見鄧善恆氣定神閒,指揮幫工如何及將多少食材落盆,令每盆的分量均勻。鄧善恆煮盆也有多年經驗,他認為自己村煮的盆菜最大好處是無味精,食到盆菜真髓。

  芽菇蠔豉豬肉意頭食物必備

  村代表鄧振強及長老鄧興華都說,新春吃慶燈盆要講意頭,因此必有幾樣食材,如芽菇又稱慈菇,要選有椗的,慈菇椗寓意添丁生子、蘿蔔寓意好彩頭、蠔豉是有好事、豬肉則是家肥屋潤,冬菇及雞都是必備,從前還有髮菜,新春大家發財。

大埔頭村代表鄧華(右一)、鄧銘泰(右二)、鄧振強(左一)及長老鄧興華(左二),在燈棚前留影。

  11款食材人工等800元一盆

  不過,吃意頭菜,價錢卻愈來愈貴,採購負責人為義興堂值理鄧有權(25代傳人),他說,慶燈盆11樣食材的支出已逾400元,加上人工及其他相關支出(碗、筷子、盆等),一個盆菜要花800元,較去年增100元,增幅近一成半,但相比外叫,已較平。他說每樣食材的多寡依市場價錢及質素而定,但增減只在幾?之間。

  其實即使支出較從前多,能夠自己烹製別具意義,顯示村中有人才,村民肯付出,是團結的象徵,味道方面與外間食店煮的也不一樣,記者嘗過後,直覺味道很不錯,尤其在夜色下,看到在大埔頭村敬羅家塾內的村民圍坐而食,閒談碰杯之聲不絕,氣氛熱鬧,食盆這種文化確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责任编辑:肖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