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屯門徑若夢園 遊碧綠藍地水塘-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旅游

訪屯門徑若夢園 遊碧綠藍地水塘

2017-05-18
来源:香港商报

  遊走屯門徑到藍地水塘,路途不長,但竟有浮生若夢之感!數十年前由行山客在徑上建設的「若夢園」,曾負盛名,現在卻漸顯荒蕪訪客稀,另一邊廂,毗鄰山徑的藍地水塘,因風光綺麗及在近年修築工整的屯門徑帶動下,周末遊人不絕。由寂靜走向熱鬧,估不到屯門的山徑有這麼豐富的內涵。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20多年前由行山客建設

  在一個炎熱的中午,記者踏上何福堂書院旁的梯級,跟麥理浩徑標示,上走至分叉位,右方為大欖郊野公園,左轉入屯門徑。首個目標是若夢園。沒料到走了十來分鐘,在拍攝青山遠景下的屯門時,就遇到熱情健談的楊伯。楊伯是屯門老街坊,1982年帶幾個仔女來到屯門居住,幫人看牛、養豬。愛好運動的他,藉行山來鍛煉身體。

  楊伯說,那時的屯門徑只是泥路,有些地方還較危險,有繩欄着,政府後來開始分幾次修築山徑,到上世紀90年代末才大致做好。「政府整路都有古仔,外判商請黑工,唔用得,後來用飛機吊石頭來。」

  其實楊伯的古仔更多,原來他是建設若夢園的其中一名骨幹分子。20多年前,一班行山客覺得有個地方給路過者歇歇很好,大家都很熱心,出錢之餘又親身運送建築材料,而若夢園之名由一名具學養者所提議。不過昔日尚在壯年的山友,現在老去的老去,無力再上山,一些則已騎鶴西去,若夢園在少人打理下,近年漸見荒蕪。數月前若夢園更險遭劫難,楊伯說:「有人投訴後,政府話要拆,好多人反對,不過依家又靜。」雖然擔心若夢園的命運,但70多歲的楊伯也無心戀棧,反而用精力去;做另一些建設方便行友。他叮囑記者,不要細寫他做的建設,因為當局知道後,恐怕要拆清光,到時山友又不得方便。

  園後方發現破落浮生亭

  別過楊伯,朝若夢園進發,這時站在山半腰,屯門新市鎮在腳下,美好風光更添上艷色,因為路旁有長長的彩虹欄杆,繽紛悅目。走過彩虹欄杆,瞬即到若夢園,驟看周遭環境,實與山徑融為一體,不明白為何會影響行山人士,惹來投訴。在園的後方,見「浮生亭」,但已十分破落,園外設有石水池,池水為山水,遊人可洗臉、手。園中重要建築物為暢聚軒,壁報板上貼有多張建設若夢園人士的照片,俱已發黃泛白,足見若夢園的歷史悠久。事實上這園比屯門徑存在更久,亦因此行山徑也名為若夢園段。

  園的正門寫有對聯:「若有閒情每日清晨臨此地,夢無俗念悠然漫步再遊園」,但園地蕭瑟,蚊蟲也多,不宜久留。門前小徑通往景峰花園,石水池邊的石級路通向藍地水塘。但見遊人多走後者。

  多年前曾走過屯門徑,當時通向藍地水塘的一段山路為泥路,今趟再走,迎接的不再是泥路,是一條硬梆梆的「雲石路」。行山人士告知,路段大約起了兩年,風評不好,因「硬」路對腳不好,雨天時亦「跣」(部分欄杆亦掛了黃色警示牌),希望政府改善,加設防滑物料。記者覺屯門徑較前易走,風和日麗下走是安全的,也避免了從前一些較危險的斜路,以及雨天時泥濘擋路時的狼狽。

  香港八個灌溉水塘之一

  屯門徑長度大約3、4公里,邊走邊賞兩小時可走畢,出口在虎地燒烤區(亦可作入口),由此右轉樹蔭小徑到盡頭見電塔,這裏有石級直落藍地水塘。到達水塘時,已聞鼎沸人聲,大批遊人以翠綠湖水作背景在拍攝,有青年更與友玩耍,作勢跳落水塘。

  位於屯門虎地的藍地水塘(又名老虎坑水塘)是香港八個灌溉水塘之一,由山上多條引水道匯集而成,再經下游溪澗流入附近村落,供村民作灌溉之用,它的出現,是用來補償村民在興建大欖涌水塘的耕地和水源的損失。據水務署的資料,呈漏斗形的藍地水塘面積17,000平方米,儲水量11.5萬立方米,於1963年落成。但水塘旁一塊紀念石碑,指老虎坑水塘及洪水坑水塘(鄰近藍地水塘的另一個灌溉水塘),於1957年3月28日由港督葛量洪揭幕,有資深行山人士估計這裏所言的揭幕,是奠基的意思。惟物換星移,屯門耕地大減,藍地水塘的灌溉功能不及從前,但虎地一帶仍有些農田,仍靠水塘養育。

  離開水塘,可走往鄉村小鎮藍地,出口處經過藍地石礦場,附近有不少流浪狗,間或對遊人狂吼,保持冷靜便可。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