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社區變遷 傳承紮作工藝 元朗舉辦歷史圖片與花炮展-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专栏

記載社區變遷 傳承紮作工藝 元朗舉辦歷史圖片與花炮展

2017-06-29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實習記者黃顯詩報道:歷時4個月籌辦的「元朗歷史文物(圖片)與傳統花炮展覽暨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於本月23日在元朗大會堂舉辦開幕式。舉辦方表示,是次活動得到政府支持並獲十餘萬元款項,主題展覽有元朗變遷的歷史圖片、大型花炮及花炮師傅示範紮作,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新界傳統文化。展覽同時展出6間學校的花燈紮作,從學生習作中喜見傳統紮作已經「薪火相傳」。

  6間小學集體紮作花燈

  在元朗大會堂設有兩大展覽區,其中,元朗歷史文物(圖片)展區,主要展示回歸後元朗今非昔比,雖地區發展一日千裏,仍保留著鄉村廟宇、書院、祠堂和城牆。元朗大會堂管委會主席劉德表示,元朗現在已是一個有六七十萬人口的大市鎮。惟元朗部分地區原貌被現代建築、交通道路所取代,歷史文物(圖片)成為市民集體回憶。劉德指著一幅圖片向嘉賓介紹,當年的一座大土堆,現時已是元朗回旋處。該會總幹事李盛白表示,元朗同樂戲院舊址,便是今天的開心廣場。是次會場擺放的大型花炮更讓市民近距離欣賞。

  參加開幕式的元朗、屯門小學師生對展區元朗今昔圖片對比興趣尤甚,學生們在航拍元朗全景圖前,互相提問「你的屋企在哪裏」,之後,學生在欣賞牆壁一串串五彩繽紛的花燈,這些紮作是由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小學、屯門何福堂小學、光明學校等6間小學學生集體制作,從紮作花燈可見傳統紮作已經「薪火相傳」。

  一众嘉宾及师傅合影留念。右起:李盛白、冒卓祺、沈豪杰、刘德,左一为刘铭丰。

  師傅現場示範花炮紮作

  對於展區擺放的大型花炮紮作,屯門何福堂小學的學生們均表示好看,對展覽花炮意義,學生們則異口同聲地回答道,是慶祝香港回歸,但對於花炮傳統意思是什麼,有部分誤認為同中秋節花燈用途一樣,經在場人士提示方知用於天後誕及巡遊賀誕。示範花炮紮作的冒卓祺師傅向學生介紹,花炮制作起源於廣東一帶,已有300多年歷史,初時是供給男女擇偶的慶典,男子會搶奪花炮,女子則在旁邊打氣、觀賞。時至今日,花炮出現只限於某些特定節日。

  冒師傅指他5歲就開始接觸花炮制作,19歲時正式以民間紮作工藝為職業至今已經20多年。制作花炮每個位置、裝飾、用料都一絲不苟,花炮制作由破竹做支撐到綢衣公仔的衣服都是靠團隊的雙手築成。冒師傅坦言,隨著工廠遷移,很多本地的民間手工藝制作都遷移到內地,本地投身行業的人少,衣缽難以得到繼承。但近幾年,在政府的提倡及保護下民間手工藝制作業受到重視。

  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社小学学生扎作的花灯。

  喜見傳統工藝薪火相傳

  冒師傅稱,除了在繼承傳統面對困難外,在制作時需要的空間亦是另一難題。一般慶典所用的花炮高50尺,在擺放材料、築紮都需要占用大量空間。在香港寸金尺土下,制作成本亦相對提高。冒師傅先是在街市置舖,但經常收到投訴;其後搬到屯門工廠區,又因搬運不便,最後搬遷到元朗白沙村。面對不同的困難,冒師傅慨嘆「民間紮作工藝將會沒落」,但仍然希望透過展覽「多一個希望、沒落慢一點」。他表示,在元朗展覽是最能體現本地手藝的地方。冒師傅的徒弟劉銘豐表示,在9歲時跟著師傅學習舞獅,到了後期才開始制作花炮。劉銘豐也會教授徒弟制作花炮,徒弟多為12至18歲的年輕人。劉的徒弟黃小妹、曉嵐及芷珊已經是他們團隊的第三代。

  曉嵐(右)及芷珊(左)手捧迷你花炮,指扎作不比大型花炮易。

  是次展覽由元朗大會堂、元朗民政事務處聯合主辦,十八鄉鄉委會主席梁福元、錦田鄉委會主席鄧賀年、屏山鄉鄉委會主席曾樹和、廈村鄉鄉委會主席鄧勵東、區議會主席沈豪傑,官員及6校師生共百餘人出席當日開幕儀式。

[责任编辑: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