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頭村回歸後發展更好 文慶龍:我鍾意香港-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专栏

洲頭村回歸後發展更好 文慶龍:我鍾意香港

2017-06-29
来源:香港商報网

  

  【香港商報网訊】「1997年7月1日,那天雨很大,上水地區所有的重要人物都站在文錦渡口岸,歡迎解放軍駐港部隊進入香港。」彈指一揮間,20年過去了,洲頭村村長文慶龍對這一幕仍然記憶猶新。他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回歸後生活照舊,我鍾意香港。」事實上,回歸後,洲頭村發展得更好,三層樓樓房多了,村裏設施有改善,道路也擴闊。回歸臨近,洲頭村一如既往,會自發做花牌以示慶祝,七一當天,更會聯同文姓的八、九條村搞盆菜宴,擺幾百桌,每桌12人,數千人共慶回歸。

  七一辦千人盆菜宴慶回歸

  文兆麟在洲頭村看着熟悉的一切,回想幼年时光。

  洲頭村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新田,緊挨深圳,現有村民1000多人,其中常住村民約300多人,其他人或在九龍、港島居住,或定居海外。村子不大,環境優美,綠樹環繞,翠色欲滴,田間作物生機勃勃,耳畔有鳥鳴,抬眼有蝶舞。村屋一家挨一家,有新有舊,有三層樓也有兩層樓。回歸後民生交通都有改善

  「50後」村長文慶龍及其「80後」兒子文兆麟一同接受訪問。文兆麟說,回歸後,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在努力改善新界原居民的生活環境,包括將村裏以前是個坑的公廁改造,不用車子定期進來拉走糞便;也增添了消防設施,保障村子的安全;拓寬道路、修建路燈等等。而文慶龍2015年起被村民們推選為洲頭村村長,為村子做事盡心盡力,剛剛向政府申請了擴寬洲頭村的馬路,動工在即,他的下一個目標是要改善村裏的網絡光纖,讓村民更快地上網。

  洲頭村在上世紀80年代,新房子只有現在的五分之一。文慶龍家是最早修三層樓的,以前都是一層或兩層,而三層樓房在這十多年增加了不少。

  本身是工程師的文兆麟工作很忙,但他會定期回村裏看看。他喜歡在田埂上走一走,呼吸新鮮空氣,「港島生活環境太擁擠,從城裏回來,一下子舒服多了!」但新界鄉村務農歲月畢竟過去,現時洲頭村全村只有一戶人家是務農,專門種菜拿出去賣。其餘都是村裏的老人家為打發時間,種了菜給自己吃,或分享給親朋好友吃。文慶龍那一代起,村裏已經很少人務農。

  為什麼不務農?上世紀50年代,香港的生存壓力陡增,新界原居民傳統的種田養魚已很難養家餬口。生活也不好過,文慶龍記得,母親種田並養了頭牛。幼時住的村屋沒電沒水,父母住一樓,孩子們擠在二樓,晚上須點煤油燈,挑水的日子直到他上中學才結束。很多人選擇遠赴荷蘭、英國、德國等地打工,賺錢養家。文慶龍一歲時,父親文桂權就去了荷蘭,從洗地洗碗開始到後來開餐館,慶龍的叔叔們也去了英國和比利時。

  父早年海外回流開茶餐廳

  父子分隔多年,1965年,文桂權回到香港,用在國外賺下的錢在更臨近深圳的上水一棟三層唐樓的底層,開了一家茶餐廳。小小的餐廳養活了全家人。那時上水工廠林立,工廠生意好,工人一天三頓都來他們餐廳吃飯。文慶龍1985年中學畢業後正式接手餐廳。但時代變了,消費者變了,餐廳菜品也變了。餐廳開始大賣牛扒,而隨著上水的工廠紛紛搬遷到內地,學生和街坊成了消費主力。2003年內地擴大赴港「個人遊」後,作為從深圳進入香港後的第一站,上水變得非常熱鬧。房租增加,商舖越來越多。文慶龍說,以前上水只有兩三家餐廳,現在多了十倍。

  做餐廳辛苦,從早到晚,全年無休。文慶龍遺憾自己讀書少,所以希望孩子多讀書。他盡全力供兩個孩子唸書。如今,孩子們都學有所成,一個當了工程師,一個即將攻讀博士學位。提及孩子,文慶龍的臉上一直帶著燦爛的笑容。

  身為中國人感到自豪

  洲頭村環境變好,這20年裏,越來越多的人從海外回到香港定居。文兆麟的叔叔、伯伯也回來了,他們喜歡住在村裏並熱心村務。文兆麟的不少夥伴在國外留學後選擇回香港就業發展。「我家裏的教育是,香港始終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是中國人。」文兆麟為自己身為中國人感到自豪。

[责任编辑: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