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弔洪災怒水橋 觀賞山澗茂林區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窺探-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旅游

憑弔洪災怒水橋 觀賞山澗茂林區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窺探

2017-07-13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郊野公園是市民再熟悉不過的休閒之地,其實,香港還有自然護理區同樣是市民好去處,後者與前者最大分別是,該區域不設烤爐及露營場地,更是嚴禁生火,以保護動植物,而景致不遜郊野公園。遊走大埔滘林道滘鉛段(近松仔園)及自然護理區林徑,樹林茂密、溪流和山澗密布,山徑更現攔路巨石、樹生蘑菇等奇景,俯視山坡下村屋前的荷塘山石更賞心悅目,到此一遊的市民則各取所需,有的企立於石橋上望澗水練氣,有的於溪流中嬉水,夜遊市民更希望看到螢火蟲。香港商報訊記者 周駿

  28名學生橋下避雨遇難

  今年夏季酷熱,記者選擇日落前的2、3小時內行大埔滘自然護理區(簡稱:自然護理區)。由大埔墟乘搭28K於松仔園站下車朝前行,見到路邊的避車處,向左看便是自然護理區,崗亭入口處,市民稍留心看崗亭右側,隱約見到松仔園怒水橋,該處便是28名學生於橋下避雨,後被山洪沖走而罹難之處,事後大埔七約鄉公所在橋對面的大埔滘花園的草坪立有《怒水橋洪流肇禍記》石碑以誌此慘劇,現時,石碑旁1呎高雜草無人打理,卻有見一條人踩出來的小路,相信有市民到過碑前憑弔。

  離開石碑,由崗亭進入護理區,該崗亭入口處就立有指示牌,清晰地標明區內有自然教育徑、林徑及野外研習園。記者選走林徑,進入林徑前先經大埔滘林道滘鉛段(大埔滘至鉛礦坳),這數百米車道末尾處設立的「郊野公園護理員站崗」旁可見大型指示牌,標明是「大埔滘林徑起點」,並有4條不同顏色的小路徑選擇,「紅路」行程為3公里、「藍路」行程為4公里、「啡路」行程為7公里、「黃路」的行程為10公里。另外,區內亦有第5條小徑,即自然教育徑,行程最短,為1公里。市民可根據體質量力而行。

  山徑之間忽見巨石攔路

  由該區域滘鉛段開始,沿着車道向上走,樹林漸漸密集。據知,1926年政府首次在整個新界植林,大埔滘地區最常見的樹木是馬尾松(亦稱山松),因此當地居民稱該地區為松仔園,此外,當地植物包括山蒼樹、榼藤子及楓香等,而當局種植樹有樟、杉、台灣相思和白千層等樹。1977年政府將該地區劃定大埔滘自然護理區,佔地面積達460公頃,數十年前種植的人工林,由草山東面山坡向下伸展至大埔公路,樹林有100多種,各類樹種交錯生長。行山時所見陽光照射下的各種植物和被蔭下的各種植物有着色澤反差,當行至一處山坡時,坡上有翠綠竹林隨風搖晃,俯視山坡下村屋前的荷塘山石更賞心悅目。在山徑亦更現攔路巨石,成為山路一景。

  行至公廁旁的高大樹上開滿紫色小花,在綠林之中格外的耀眼。遠處有攝影愛好者立三角架,照相機對着一棵粗大的樹幹,記者不明就裏看後方知,拍攝者正在近拍樹幹生長的白蘑菇。他表示,喜歡拍蘑菇,但不知此白蘑菇學名,待返家查閱資料。再向前行幾十米處見一座水壩將溪流攔腰截住,這座水壩建於當年眾學生罹難後,香港政府在溪澗上游建造水壩蓄水,降低山洪的洪峰強度。今時水壩及鐘形溢流口亦成為景點,而水壩附近一個遊樂場地,可供市民健身。

  黃昏後溪邊螢火蟲飛舞

  記者沿着紅路來到大溪流,所見澗水流淌於水潭之中,再由潭水流向大溪流,魏姓市民帶一家三代人在溪流嬉水。他表示,由九龍塘來此處行山,有山又有水,不是下大雨,這是最較為安全的,溪水很清澈、乾淨,也不太涼,所以,老人家帶小女孩在玩玩。他告訴記者,單獨行山人士沿着紅路較為穩妥,他來此多次,只要沿路徑行都安全的。

  記者按該市民指點,沿紅路所見多條鋪着青石的乾涸小山澗,在一處大山澗處,澗水由橋下流過,橋上有市民望澗水練氣,神情淡定,享受着大自然環境,若不是天空時時有航機掠過,記者還以為身處茂密大樹林。到傍晚,一群男女老少市民,打着手電筒跟隨「尋找螢火蟲夜探之旅」本地團行山,據知,每年6至8月的夏季,是螢火蟲活躍的季節,若黃昏後到溪邊,會發現螢火蟲飛舞。導遊建議不要用電筒照射,或用閃燈拍照螢火蟲,會令牠們失明。

[责任编辑: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