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粵劇文化的人 帝女花香終不朽-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专栏

傳承粵劇文化的人 帝女花香終不朽

2017-08-24
来源:香港商报

  

  2009年,粵劇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香港首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藝術文化價值獲得社會大眾肯定。

  清末時期,香港開始有粵劇演出的記載。戰前,薛覺先、馬師曾的崛起,帶來香港粵劇藝術的發展。戰後,隨大批粵劇工作者從北而來,以及「香港八和會館」的成立,本地粵劇發展蓬勃。在經歷一段小低潮後,香港粵劇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重新出發,迎來另一個高潮。然而,近年消閒娛樂模式越來越多元化,粵劇對年輕一代而言,或許只是一個「文化符號」,吸引力大不如前。

  袁學慧決意參透唐滌生刀筆

  鬥魚的天性是逆流而上。有一位香港年輕人,她不以粵劇為落伍,決心把它視之為畢生事業。袁學慧,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課程四年級學生。跟大部分青年人一樣,她喜歡動漫,熱愛網遊。然而,在時尚的裝扮下,她卻有一腔古道熱腸:「我的朋友大多是因為家庭薰陶投身戲行,而我比較特別,因為我的家人並沒有特別喜歡粵劇。引領我喜歡上粵劇的是唐滌生先生。他的文字彷彿有『千斤力』、『萬縷情』,我不禁深深愛上。」

  對袁學慧來說,要參悟唐先生的刀筆,不如從案頭踏進樓臺,由外而內親炙其精粹所在。於是,在十六歲那年,她決定要學戲了。

  她學藝於八和會館旗下的八和粵劇學院。四年間,從表演程式到唱念做打,從文本研讀到表演技巧,她都一板一眼的學習;同時,她還要兼顧學業,箇中辛酸,大概難以為外人所道。

  喜逢偶像近處聆聽教誨

  天道酬勤,用汗水灌溉而成的果實,總是特別甜美的。慢慢地,袁學慧從臺下跳到臺上,飾演一個又一個微不足道卻意義深長的角色。

  2011年,她迎來了一個夢寐以求的機會。「那年,我擔任中國戲曲節劇目《武皇陛下》的製作助理。劇本的雛形漸成之時,我竟然有機會跟偶像輝哥(阮兆輝先生)、燕姐(尹飛燕女士)商討其中一場兩人的重頭戲。那一天、那一幕,我畢生難忘:只見二人拿劇本,或投入角色、或跳出討論,在人物與事件中穿梭,構建畫面,安排調度。一時間,文字在紙上躍然而動,飛舞目前。我只能說十分『過癮』,妙不可言!」

  把興趣當作畢生事業

  大學選科的時候,袁學慧很自然地選擇了中大的文化管理課程。「課程中,我認識了不少有關非遺的理論,並且可以跟隨系內教授進行不同的非遺項目研究。」學習的過程中,她反思了粵劇未來的發展方向——除了演出外,還要用學術的眼光整理、保存與研究。唯有把這份精神放進殿堂,才能引起足夠的注目。

  後記:袁學慧曾是我在中大專院的學生,跟隨我寫作畢業論文。見面的第一天是在中國文學史課上。那天,我正說到戲曲在文學史上的發展概況,她忽然張口跟我討論了幾個文學問題——那一口字正腔圓的粵語,那一派溫文爾雅的氣質,讓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問她最喜歡哪一部作品,她二話不說就道:《帝女花》。

  因此,我命題如斯,寄語她的志向能如「帝女花香終不朽」。

  註:「粵劇」屬於《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第2.6項。其中包括了「演唱」、「音樂」、「神功戲」、「唱腔」與「排場」等非遺項目。

  作者簡介

  葉德平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作家聯會會員、「歌唱夕陽天:序曲——圍名歌推廣先導計劃」研究計劃主辦人(由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坑口區鄉事委員會六十周年特刊主編。著作包括《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

[责任编辑:程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