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佛陀智慧與商道結合 港中大論壇探討佛商結合之道-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东方 > 佛法活法

將佛陀智慧與商道結合 港中大論壇探討佛商結合之道

2017-09-03
来源:香港商报

 

 論壇開幕式現場

     隨著企業文明和商業文化的不斷進步和擴散,佛教也面臨新的生存和弘法局面。傳統的互惠布施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現在商業模式對佛教僧團運作產生何種影響,這些問題都是「人間佛教」必須正視的課題。8月26日至27日,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論壇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高僧大德、學術精英,以及商界佛子名流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佛教發展與商旅活動關系,佛法如何裨益商業活動,佛理如何助人經商,僧團如何受惠於企業管理經驗等。

論壇合影

  最好的管理是內心的管理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焯芬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師,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等出席論壇并致辭。佛教自釋迦牟尼佛創教以來,就有一套獨特的管理學,佛陀所建立的僧團,也有健全的組織和完整的制度。佛門的管理,以自我發心、自我約束、自我覺察為原則,佛陀對世俗社會也提供了很多管理法,例如他曾指導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君王治國的方法,教授善生童子、玉耶女等居家之道,也告訴世人如何管理金錢,可以說具「世間解」的佛陀,本身就是一個高明、一流的管理專家。兩千多年歷史的佛教,恰為企業界提供豐富的資源;而且,佛教有組織、有制度、有規劃的教育、文化、慈善、修行事業,不僅續佛慧命,更促進社會的祥和進步。所以佛教的企業精神,以及教育、文化精義,實為人類一大瑰寶。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稟承星雲大師理念,近年致力於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的研究和推廣。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在開幕式中表示,「佛商」是一個繼儒商之后出現的新詞汇,「佛商」是指將佛陀的智慧與商道結合,并具有佛心、佛智、佛喜的企業家。陳劍鍠教授引述星雲大師的開示說:「錢財不是毒蛇,而是可以作為净財,成就事業和願心」。教授指出,「佛商」追求利益必然有超越功利的「佛道」作為遵循依據,將所獲取的利潤轉化為社會福利,成就企業的最大價值,付出企業的社會責任,這就是佛教研究中心所關注、研究和推廣「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的用意所在。梁元生教授贊同星雲大師的管理思想,指出「最好的管理是內心的管理,心正一切正,心净一切净,心善一切善。心是萬物之本,把根本管理好是最重要的管理學」。

  人腦可复制 人心不能复制

  印度於佛教產生時正值第一次城鎮化時期,徙聚為城,商賈漸興。當時佛陀針對傳統婆羅門壟斷祭天神賜的倫理,而主張「平等自主」和「自作自受」的生活倫理,使得新興社會階層成為廣大的受眾。這些新興階層主要從事各種商業活動,據《雜阿含經》說:「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將本求利,勤勞賺取,無論是農牧收成,或是經商貿易、企業經營、投資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認可的經濟營生。

  佛教徒從事商業行為,須講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理,依佛教的教導,此「道」如符合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八正道」,則能使佛道成為商道,讓佛商在從事經營買賣時,俾所遵循。任何企業皆須講求利潤,講求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佛商在追求利潤的情况之中,必然有超越功利的佛道作為遵循依據,將所獲取的利潤轉化為社會福利,成就企業的最大價值。李焯芬教授指出,企業應把人間佛教自利利他的理念,落實在經濟和管理文化上,成就團隊的成員也等於成就了自己的事業。覺培法師說,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人工智能,為人類未來的存在價值及意義帶來挑戰。論壇的議題須面對新時代的課題,過去以西方文明為思考,演變成更多的知識,創造更多財富及握有更多權力,「人腦可以复制,但人心不能复制,人心會左右世界的未來。我們不得不從東方的佛教智慧角度重新檢視這個時代的價值觀。自利利他是大乘佛教的精神,五戒十善是現代社會非常需要的依據。」寬運法師感謝星雲大師把香港的山林佛教推向學術研究層面,「人間佛教的始創人是佛陀,佛教為了人生改善,先要管理好自己」。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责任编辑:文化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