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後人 宗祠振家聲 屯門鄉陶族冀承五柳之風-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陶淵明後人 宗祠振家聲 屯門鄉陶族冀承五柳之風

2017-09-07
来源:香港商报

 

 

 

 

屯門陶氏第20代傳人陶錫源於宗祠向記者述說陶氏宗族歷史。

   新界最早墾荒五大名門家族鄧、侯、廖、文及彭氏已為人知,然而,新界屯門鄉還有一族名門世家陶氏宗族,其族譜有指,屯門陶族為東晉文學家、田園詩人陶淵明後代,而陶淵明曾祖父正是東晉名將、大司馬陶侃公。陶氏族人表示,屯門陶氏宗祠尊奉陶侃公為神主,而宋末年間,陶侃公68世祖文質、處斯父子二人定居屯門大村,世代圍墾耕地,其裔孫至今於陶氏宗祠舉行具有700年歷史的春秋兩祭,聯誼親情,祈求風調雨順,酬謝神恩。而始建於康熙年間的舊陶氏宗祠古風猶存,新建陶氏宗祠紫氣東來。香港商報記者 周駿

  重修宗祠後村運轉好

  記者觀摩屯門鄉忠義堂丙申年十年一屆太平清醮拜神時,參觀新建陶氏宗祠時與陶氏族人相約今年造訪,追尋屯門鄉陶氏裔孫今昔歷程。7月下旬,屯門鄉委會首副主席兼青磚圍村村長、屯門陶氏第20代傳人陶錫源於宗祠向記者述說陶氏宗族歷史。他表示,村口舊陶氏宗祠,其始建於清康熙57年(1718年),該祠雖背靠「龍」地,但正對虎地下村山邊,其山崗呈虎口形,陶氏族人認為山崗與舊陶氏宗祠成「龍虎相剋」之局,有被剋制之感,因此族人於1994年在舊祠堂旁興建三聖宮,以鎮壓「老虎」,不過,建廟時玄壇並非坐正,因此,村運也不是很好,而1971年族人於近「龍」地山邊新建陶氏宗祠(五柳堂),就是現在的宗祠,它坐向為東南偏南,並毗連忠義堂,陶氏宗祠於1995年重修後,村運轉好,曾經贏過一場官司。

  打開3本厚厚的族譜

  新建陶氏宗祠,為三進兩院的建築,其規模等同新界大家族祠堂,陶錫源帶記者參拜宗祠祀廳神台,所見中央最高處的神位刻上「晉始祖太尉長沙公諡桓士行府君神主」。他表示,陶氏族人尊奉士行府君為神主,士行乃東晉名將、大司馬陶侃公字號,其曾孫便是東晉文學家、田園詩人陶淵明(五柳先生),故陶氏宗祠又名「五柳堂」,祠門兩側有一副對聯「八州錦世澤,五柳振家聲」,意為以五柳之風振作家族的聲譽。陶錫源打開3本厚厚的「陶姓族譜」稱,父親陶福添是屯門陶氏開基一世祖文質第19代傳人,也是陶族耆老之一。其父於1946至1966年曾任村長,先後撰寫「新建宗祠陶氏流碑記」、「秋春分唱禮文」、「忠義堂簡史」及「屯門忠義堂建醮經過」。

  裔孫遷福建廣西廣東

  追尋陶姓源流大多族人尊奉唐堯為陶姓始祖,南宋末年,江南一帶亂世,陶氏裔孫遷於福建、廣西及廣東等數地,陶侃公68代傳人文質、處斯父子二人由廣西玉林先遷寶安縣,後遷居元朗牛潭尾,最後定居屯門大村(原羅氏居於村中),故陶氏族人尊奉文質為屯門大村開基始祖,其子陶處斯二世祖育有3子,長房嘉儀定居屯門,二房裔儀移居廣東番禺,三房鳳儀移居廣東新會。長房嘉儀居屯門育4子,長房松隱、二房松潤、三房松友及四房松茂。

  春秋兩祭具700年歷史

  清初遷界前屯門大村陶氏人口約達到500人,陶氏流離八載,死亡過半。清康熙《新安縣志》所載,康熙遷海復界後,陶氏裔孫於乾隆年間 (1736至1795) 先後建立坭圍(黃崗圍)、青磚圍(麥園圍)、屯子圍(田子圍)、永安村及大園圍(新村圍),有的族人遷到其他地方,如虎地村、新墟村、元朗等, 屯門大村雖然由此而散,但清乾隆年間(1736至1795)成立的「忠義堂」按村約分為5股,而9條村中的坭圍、青磚圍、屯子圍、藍地及屯門新村以陶姓為主。陶錫源續指,陶氏裔孫至今於陶氏宗祠舉行具有700年歷史的春秋兩祭,聯誼親情,陶氏長房、二房、三房裔孫都聚於屯子圍祖墓拜祭,屯子圍除有新舊宗祠、三聖宮外,還有屯門六世長房定山祖祠。

[责任编辑:许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