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埔村潮僑 盂蘭祭孤魂-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风物

大江埔村潮僑 盂蘭祭孤魂

2017-09-18
来源:香港商報

八鄉鄉紳、新界潮人總會主席及勝會各會長、總理於神位前上香拜神。 記者 周駿攝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報道:新界原住居民保留着春秋二祭、天后寶誕等傳統文化活動,而生活在新界的潮僑亦承傳着盂蘭(鬼節)傳統文化。每年踏入農曆七月潮僑便舉辦盂蘭勝會,祭祖安撫孤魂,祈求神明保佑,亦是凝聚潮僑鄉情。新界西北部鄉村的大江埔及周邊散居一批潮僑,由1957年開始率先於新界舉辦盂蘭勝會,且風雨無阻,彰顯了潮僑的團結。丁酉年農曆七月初十至十二日(8月31至9月2日)一連3天,錦田八鄉大江埔籌善款70萬元舉辦第60屆盂蘭勝會,採用鋁合金(非竹枝)搭建神棚、戲棚,設壇建醮誦經、唱大戲,潮僑聚會,人神共樂,合境平安。

陳汝旭父親同輩人、89歲高齡的老會長鍾茂通見證第60屆盂蘭節。

  新界八鄉大江埔村距離西鐵錦上路站僅十幾分鐘車程,交通尚算便利,但仍感覺是個偏僻、寂靜之村,然而,農曆七月初十(8月31日)當記者走進天德宮廣場入口臨時搭建的牌樓,上方橫匾「錦田八鄉大江埔潮僑盂蘭會慈善團體第六十屆盂蘭勝會」(簡稱勝會),入場後,有見以鋁合金管搭建神棚、戲棚、大士王棚及辦事處等,籌委會人員穿梭其間做會前準備,此情此景給鄉村帶來一片生氣。當日下午2時,八鄉鄉紳、新界潮人總會主席莊健成及勝會各會長、總理,齊齊於神位上香拜神,道士師傅誦經,拜神儀式開始,翌日及第3日分別進行超幽普渡孤魂儀式,而散居錦田、八鄉潮僑在此歡度一年中最重要傳統節慶。

  鼎盛時期 逾千人睇大戲

  大江埔鄉屬於元朗約八鄉鄉委會,但該勝會卻冠名錦田,其因,該村與錦田鄉地界接壤,村民講,早年遷移新界散居錦田、八鄉的潮人,每年均參加大江埔村盂蘭勝會,故該村盂蘭會冠以錦田、八鄉兩鄉鄉名,同鄉屬沒有關係。錦田八鄉大江埔潮僑盂蘭勝會會長之一、新界潮人總會董陳汝旭(原新社聯執委)憶述稱,六七十年代,大江埔舉辦一場勝會開銷比現時少得多,而睇大戲人數比現時為多,印象中鼎盛時期由錦田、八鄉來睇大戲潮僑逾千人,場面墟冚。

善信送大士王於村邊。

  他表示,近10年舉辦一場勝會,開銷是年年見漲,今屆開銷逾70萬元,但來睇大戲的人數卻逐年減少,其因,潮僑的第3代人已是八九十後的年輕一代,他們的興趣遠離傳統文化盂蘭節,勝會期間回村上香祈福,捐香油,多數後生仔不會睇戲,也聽不懂,而每年村中都有老人家離去,睇戲人數逐年減少,但他相信,盂蘭節是凝聚兩鄉潮僑的一個勝會,潮僑後代最終會尋根。

  以鋁合金搭棚避風季吹毀

  他稱,盂蘭節地點曾3次遷址,皆因政府渠務水利工程所致,現時搭棚全部採用鋁合金,其因,大江埔村每年逢舉辦盂蘭勝會期間遇正颱風或下雨,早年鄉村水利建設不佳,每年雨季或大雨,大江埔水澇如同大江,正是「大江埔」得名由來;而每次舉行勝會時,大風將竹棚吹散,加上竹棚公司越來越少,出價越來越高,故10年前該會率先採用鋁合金搭棚,一下子簽約10年,每次活動12萬元,現時去到20萬元,回想起來簽約10年是明智之舉。

農曆七月十二日一批善信燒香祭祀。

  打風失收菜農祈求風調雨順

  當日在勝會上遇見和陳汝旭父親同輩人、89歲高齡的會長鍾茂通表示,他和陳龍創會辦盂蘭節時,陳汝旭還沒有出生,當年勝會比現在熱鬧,現時人少了,而他9個仔女及孫女們都會參加。新界潮人總會主席、該勝會名譽會長莊健成亦參加當日拜神儀式並捐香油,他表示,生為潮州人,自然要參加和推廣傳統文化活動,近幾年都有參與該村拜神儀式。

  歐羅有機農場菜戶、潮僑黃如榮表示,大江埔鄉界劃分很有趣,他租賃萬呎菜地持有者是錦田鄉的原居民,倘若他參加村居民代表選舉,行政劃分在八鄉的大江埔;而他是潮僑後代,父輩1949年後到大江埔村務農,而他在該村出生、長大務農種菜,每年參與大江埔盂蘭勝會籌備工作,白天管理菜田,抽出時間就參加盂蘭拜神儀式,期間年年所見打颱風,今年更將種植大片粟米連根拔起,相信粟米損失佔全年收成二成五。他嘆氣說,無辦法,雖有漁農署賑災支援金幾千元的安撫,但務農靠天搵食,今時借盂蘭節求神保佑。

[责任编辑: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