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覓地發展 松鼠野猴偷食 大樹菠蘿村碩果恐難保-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政府覓地發展 松鼠野猴偷食 大樹菠蘿村碩果恐難保

2017-11-20
来源:香港商報

▲光板田的大樹菠蘿成為本地著名土產。記者崔俊良攝

  【香港商報網訊】特約記者梁美儀報道:近10年人們將荃灣光板田村喚作「大樹菠蘿村」,而它種植的大樹菠蘿亦變成本地著名土產。每年在此舉辦全港獨有的「大樹菠蘿節」吸引區外逾200市民慕名參與。這個在香港碩果僅存的地區經濟,現在卻面臨兩大隱憂,包括隨時被清拆及受猴患困擾。

  逾200人共慶大樹菠蘿節

  上月29日是光板田村第9屆大樹菠蘿節。光板田村共分4段,有60多年歷史(詳見配稿),記者走訪住在村第2段的村民張伯。現年72歲的張伯,60年代跟隨父母來到這里開田、種菜和養豬。張伯憶述首批的居民是拿着港英政府用直升機撒下的傳單來開荒的,每年租金數元。雖然這里平地少,大石多,但村民都是建築能手,在較平坦的泥地種植,在大石上建屋,開拓落地生根的家。村民由早年約200人變成現在約千人。一住逾50年的張伯,與其他村民一樣隨時代轉變由種菜養豬改為種植果樹。張伯的家園種了10多個品種的果樹。

▲張伯家門前的大樹菠蘿「縮水」皆因被害蟲侵食。

  張伯擔心說,90年代后期,政府以光板田村的寮屋處在危險斜坡為理由,安排村民遷離。幸而居於張伯后方的村民,其土地是向政府買的,當時那村民離開香港,政府找不到他,收地不成,張伯暫且避過清拆。「大樹菠蘿節」主辦單位、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鄰舍層面社區發展部職員戴姑娘補充說,政府最終收得原本種花養蜜蜂的第3段,2003年起相繼落成為寶雲匯和朗逸峰,令第1、2段的居民憂心家園未來仍有機會被清拆。然而弔詭的是,守護住他們沒被清拆,是處於第1、2段之間的城市發展設施——大型煤氣調壓站。

  估收成200個卻僅餘20個

  城市高度發展,寮屋區成為經濟發展的備用土地。雖然政府對這片土地愛理不理,但村民繼續種植,改善社區。

  張伯在屋后的山上種有40多株大樹菠蘿樹,他說今年「失收」,除了雨水多和害蟲多之外,大部分都被猴子和松鼠掠食。大樹菠蘿分「乾包」及「濕包」兩種,一般超市出售的是「乾包」果身較乾,果肉爽甜,而「濕包」果肉如漿糊般軟爛,將之混入檸檬后制成果醬,另有一番美味,故張伯與村民都會將「濕包」運往灣仔聖雅各福群會的工場制成果醬后推出市場。而張伯會拿「乾包」去福來邨售賣。光板田村的大樹菠蘿體現「本土種植、本土加工、本土消費、本土經濟」自給自足的好處。

嚴伯指種植的大樹菠蘿大部分被猴子食晒。特約記者梁美儀攝

  光板田村種植大樹菠蘿樹最多的可算是77歲的村民嚴伯,其屋外山坡種有50多株大樹菠蘿樹,嚴伯說今年實收的大樹菠蘿約20個,原本估計應該有逾200個,可惜都被松鼠和猴子掠食了。

  上世紀70年代已開始種植

  猴子和松鼠為患,如何應對?戴姑娘表示,他們特制一些鐵籠把快將成熟的大樹菠蘿罩住,另外用塑膠布圍住大樹。不過,猴子身手了得,一樣偷食成功。猴子偷食地點集中在光板田近城門水塘的山坡上,近地鐵的第1段則無事。大樹菠蘿由70年代開始種植,現已開遍整個光板田村和大路旁,約有200株。

  記者當日嘗過村民烹調的冰鎮大樹菠蘿和用三蒸酒浸了1年的大樹菠蘿,果然爽甜鮮美。在場的參加者有些即時留下電話號碼訂購,鄰舍層面社區發展部免費為他們協調辦理。

  當年光禿禿的板塊般田地變成今天果樹成蔭,果實處處的光板田村,卻難抵城市發展的需求,成為政府發展策略下的備用土地,惟一班村民仍願意在農田中灑汗水,面對松鼠和猴子掠食仍堅持下去。這些可持續的生活模式,難道真的難守護與傳承!?

  光板田村「從死亡走到今天」

  荃灣光板田村的發展是由傳單開始的。50年代大量新移民聚居深水桋、石硤尾和九龍窩仔村等木屋區,為紓緩市區人口壓力和解決食住生活問題,當時港英政府用直升機在九龍散發傳單,呼吁市民來荃灣等地開荒務農,於是不少人拿着傳單來到被大眾指為「想搵銀,去金山,想死亡,去荃灣」。皆因荃灣種植大量菠蘿,居民飲用流經菠蘿田的山坑水后會得發冷病。雖然凶險,但為了生計,人們來到大帽山山腰一帶建屋、開田和養豬,光板田村由此逐漸形成。

  一粒大樹菠蘿核起巨變

  1967年暴動時,內地沒有豬隻運港,豬價每百斤升至200元至300元。香港需要發展自給自足的糧食,村民積極參與養豬,伍婆婆一家大小到大窩口的7層大廈收集剩菜殘羹餵豬,為方便運豬到街市賣,她在山腰的家建造一段鐵路軌通往大路。現今這段鐵路仍在,成為歷史的見證。

  70年代香港經濟邁向工業化,小型山寨廠在光板田村增多,為香港輕工業添加動力。村民多了在工廠打工,部分菜田轉種果樹。而不知是哪位村民吃完大樹菠蘿后,將核拋在泥土中,不久種出樹來,村民相繼模仿,從此大樹菠蘿樹開遍光板田。本地各處鄉村種大樹菠蘿都是疏疏落落,而光板田卻發展為大樹成林。村民不但推動農業發展,并希望透過種植拉近與區外人的距離,共享健康珍貴的食物,體現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充滿人情味。

[责任编辑:肖静文]